“牛蛙外公”写的6000字长文引起了很多读者和家长的共鸣,作为一名退休的老教授,“牛蛙外公”写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关键的一点,他认为这种战争剥夺了孩子的童年。最终作为一种觉悟,放弃了这一层一层的牛蛙大战,准备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
铁船长以为牛蛙外公的觉悟是深刻而又透彻的。但以为还少了另一半。铁船长很暖心的把另一半给补上。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科学呀?这太不合理了!
呕,卖糕的,满满负能量,哇凉哇凉的。
牛蛙外公的前半段写得很精彩,提到了孩子失去的童年,认为这样很不值得。但“美则美矣,了则未了”。铁船长用剥洋葱的手法一层一层打开这外衣,看一看这场“牛蛙战争”能诞生一个“小王子”吗?
第一层、我们来用“加权法”研究从幼儿园开始的层层竞争,不要说变成王子,能让他考上清华大学吗?
这个东西是层层筛选的,不妨用数字做个小计算,看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概率吧。我们假设考上了“牛蛙幼儿园”,以后每层竞争淘汰掉50%,这个比例已经是天堂般仁慈了。
那么最终考上清华的比例是1/32而已!而且根据规律,肯定越往后决定权越大,高考是终极考验。那么假设每级的权重相当,牛蛙幼儿园占得比例不过3%,要是承认越靠后权重越大,那么牛蛙幼儿园能占1%就不错了!
为了这1%的权重牺牲了孩子宝贵的童年,这值得吗?为了这1%的权重花费了数以十万计的金钱,这值得吗?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问题是这个起跑线真的那么重要吗?要是跑百米还真输不起。
问题是人的一生比马拉松还要漫长。起跑时差上这么个几步真的那么重要吗?铁船长以为不妨大度的说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
网络科技公司的“主打产品”!
其实上面计算的1%也好3%也好,还都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数字计算,现实的招生中比这复杂得多。到了最终的高考水更深,我就不再重复高考状元说的话了。
铁船长只说一句,清华北大这种学校真正通过高考录取的比例只占28%左右,而且28%中除了各省的一些状元,更多的还要进行所谓的“综合考量”。大家都懂得,我就不多说了。
当然很多家长还是很担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哪怕这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能领先一步也是好的。但铁船长不得不暗黑一下,实际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都是一些私立的培训机构或者学校炮制出来的一句招生口号,属于行业LOGO。
因为现在教育并不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事业,而是一门财源滚滚的产业。这种口号提多了,慢慢的家长也就被“种草”了,以为“教育”就该这样。
其实,教育、应试教育、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不是一回事,一定要分清楚。
相信
教育是广义的。是每个人的必需品,要综合社会、学校、家庭、孩子共同努力,共同进行。教育也是终身的,不受时间限制。当然,教育也不一定花钱。
Believe
应试教育是狭义的。主要特指高考,包括K12,当然高考最重要不多说了。
教育事业是受国家支持的事业。在公立机构不花很多钱也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当然受到条件限制,学区房之类没办法。
教育产业则是一些私立培训机构赚钱的营生。他们最喜欢提的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后利用家长的心理拼命赚钱。这里的“教育”不再是一个无偿的事业,而是一个非常挣钱的产业,每年有几万亿产值的产业。
这四个概念搞不清楚的话。教育和教育产业就会混淆。最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句骗您花钱的广告变成了教育的信条!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一个广告。不简单是“起跑线”的问题,而是给您“种草”让您上套的方法,让您养成“教育攀比习惯”和满满的“中产阶级焦虑”,还要自豪的把这当做一种“中产阶级身份认同”!
从此以后,每一步“教育”,每一次“竞争”,都意味着层层加码,层层花钱。“教育”可不只是您家孩子个人自身的需要,家庭的需要,他更是社会的“刚需”。不是为社会做贡献,而是为社会花钱,创造“消费需求”啦!
第二层、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最后,还是要靠“父母的帮助”
看看这悲剧的海龟吧。难道她真的没能力吗?
我不相信在国外留学6年了还不具备能力。要说他们不够出色,难道说只有清华北大才出色。你去国外留学六年试试,难道说在澳洲留学六年的硕士还是个学渣。他要是学渣,那我们国内其他人算啥。况且从待遇上看,比比国内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还是高一个档次的。
当然,这里有人提到“国情”说,那我们就一竿子插到底,看看我们的“国情”到底需要什么能力?成功人士都需是有“能力”的,但绝不是大学学出来。也不是从小到大上“牛蛙幼儿园”练出来的,不信你看看“白手起家”的马云。又比如“一无所有”的王建林。
其实还是红楼梦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原来扯了几百年,中国社会的现实还是停留在封建时代的关系社会里!权力背景人脉缺一不可。也许这才是中国“知识无用论”的本源吧。
既然我们社会还是这个潜规则,努力学习知识文化,当牛蛙还有啥用?举个例子:从小认真的打乒乓球,长大了却要踢足球,在赛场上输赢主要靠“黑哨”。这兵乓球练的还有意义吗?当牛蛙就是如此。
这个有用呀
第三层,找到工作又如何?
老问题来了,清华大学的学生买不起清华学区房。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教育资源稀缺,学区房昂贵的问题,那么在换个角度。
一个深层次话题:知识在中国到底有没有用?
题目太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铁船长不敢妄言,还是举个小例子。
即便是中国号称最先进的互联网行业,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也是少的可怜。大多数互联网行业谈的是商业模式,流量竞争或者是融资。这些东西铁船长有所了解,技术比重不大。
而且中国互联网行业领先的不是什么人工智能等技术。主要是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支付,但这行更多靠政策靠垄断。阿里在玩淘宝,百度在推莆田系,腾讯在玩王者荣耀。在中国互联网行业里还有多少技术的空间?他们会看得上你那点儿知识吗?假如大公司都是如此,你还指望其他在金字塔底层的小公司能专心靠技术开发挣钱吗?
其实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百分之九十的活儿,不是搬砖就是整天都在沟通客户。没人操心什么“知识”。商业模式最重要。而且中国互联网市场早已变成资本市场。再加上流量垄断、资本推手等问题。在这个生态环境下“知识”有用吗?
成功人士耶
第四层、许多成功人士都是书香世家,教育是有传承的。
问题是看到了教育的传承,那看到权力的传承没?看到财富的传承没?“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人士又不是只靠教育一种,再说时代也变了。比如王思聪,他不算我们当今社会的“成功人士”嘛?当然,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尽可以“鄙视”他,但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有人拼在起跑线,有人生在终点线。甚至不参加比赛的都能得奖,这才是目前社会的本质。你在起跑线上挣扎有用吗?
就向洄游的鲑鱼,等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终点,还是免不了被熊抓的命运。
努力的大马哈鱼游到了终点——狗熊的嘴里
够了,真的够了。当牛蛙不但剥夺了孩子童年,浪费了学生的青春,而且要榨干您全家的血汗。最搞笑的就是等你走到终点,发现等着你的还是一条绝路,就像那条回游的鲑鱼。
最终清华大学的学生买不起学区房,海归的学生挣不到六千块钱,认真参加比赛的学生得不到冠军。从小打练习乒乓球,长大了踢足球遇见黑哨。。。负能量满满。
当然,也许会问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
孔子老人家都说了:“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不如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里也省点钱,将来“各安天命”,该干嘛干嘛吧。就是再折腾,“牛蛙”也变不了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