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今年60岁,烟龄40年,平均每天两包烟。而且吸烟时经常伴随着很严重的咳嗽,每次我在旁边都提心吊胆的,我也曾经劝过父亲戒烟,但父亲明确表示他受不了戒烟的那种痛苦,他不会戒烟。还对我说:“我都一把年纪了,唯一的爱好就是抽烟,不想连最后的爱好都失去”。
“戒烟”这事儿一直在我内心里都觉得很难,甚至在我父亲内心里都觉得戒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于什么肺癌,支气管炎等等吸烟引起的疾病总觉得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会经常下意识寻找“参照物”。例如:“某某某吸了一辈子烟照样活到90岁”。
注定今年是个不寻常的春节
2021年12月28日父亲脑梗紧急住院,送医及时,抢救过来了。这是父亲第一次脑梗,我们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一向生龙活虎的父亲怎么会突然脑梗?直到医生让父亲以后戒烟戒酒、饮食清淡我才意识到,我们自以为的“健康”是多么的可怕?在疾病还未到来的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很健康,甚至连体检都觉得似乎有些多余。可等到疾病来临的那一天,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然后我们又拼了命“补救”。
在病房里父亲已经将近快一个月没有吸烟了,最开始我还担心他的戒断反应很强烈,买了很多戒烟贴留着以备不时之需。但,让我惊讶的是父亲并没有我想象中那样,还是很“平静”就停止吸烟了。我在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转变?从最开始谈到戒烟就拒绝,甚至觉得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现在我完全看不出父亲一丁点的戒断反应。
由于接到父亲脑梗住院的消息,我心烦意乱复吸了,目前也在戒烟当中。我和父亲的反差相当强烈,我戒断反应很严重,原本给父亲准备的戒烟贴也被我用来了对抗尼古丁。我不禁反思:为什么我烟龄没父亲长,烟瘾没父亲大,而这一次戒烟感觉比父亲还困难呢?还是戒烟根本就不困难,只是我内心有了依赖呢?
人总是会在“当下”不断做选择
我开始“复盘”最近这一个月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我发现虽然这一次戒烟还是有“难受”的感觉,但是相比上一次不再那么“痛苦”和“摇摆不定”了。相比上一次戒烟,这次更加没有退路,如果再复吸的话肯定会影响到父亲的戒烟信心,并且会让家人吸入二手烟。
对于父亲,这次更是没有退路,脑梗塞是比较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意外,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无论之前烟瘾有多大,无论之前戒烟有多难受,我们都要在香烟和生命之间做出选择,必须告别香烟。
对于之前,无论我们知道吸烟有多不好,吸烟对身体危害有多大,我们总感觉还有退路,总感觉先解决“当下”那个时刻尼古丁的问题,其余的以后再说。人总是会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但往往是追求“当下的快乐”逃避“未来的痛苦”,把及时行乐这四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当逃无可逃走进“死胡同”的时候,我们又开始做“评估和选择”。
切勿挑战概率
关于吸烟会不会患肺癌,会不会老年以后患病,这真的是概率。有的吸烟者活到90岁这确实是真的,正是因为有了概率,才会让人有了“幸存者偏差”。谁都觉得病魔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就像买彩票的人觉得自己有几率获得大奖一样,人性总是如此奇妙,总觉得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坏事会离自己远远的。
有医学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抽烟的人群患癌症的几率是不抽烟人群的20倍,吸烟几十年不是一定会得肺癌,但是患癌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很多倍,既然有概率,那就一定会有人因吸烟而“中招”。也许不是肺癌,但也有可能是吸烟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就算没有疾病,但是吸烟者的肺百分百一定是黑色的,那谁又会是概率里面好运的一部分呢?真的值得用生命去赌吗?
我曾经也觉得父亲会身体健康,就算患病也不是60岁,至少也是70岁以上。可现实是,父亲确实患病了,这一次送医及时,可下一次呢?还会有那么好的运气吗?我宁愿好好照顾父亲,听从医生的建议,戒烟戒酒,按时服药。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 或者 “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医生” 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他们都是等同的。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所谓 “兼听则明” 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了解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END-
作者:戒了烟的贵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