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一直是“好好读书,天天向上”的好孩子榜样。读书的时候心思很单纯,就是自己想要好好读书,好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那个时候其实很自我,读书就只是因为自己想读而已,反而让自己有一颗专注和平静的追求梦想的心。现在回想起来,常常会羡慕那个时候的自己,能够那么单纯和专注地做一件事,并且成功完成了。
长大以后,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似乎消失了。转折点应该是在我来香港读硕士的时候。说老实话,这个时候读书的动机已经在慢慢改变,自己对留学这件事本身寄予了太多太复杂的期许。直白点说,自己想要通过来港留学实现人生平台的跳跃,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赚大钱,成为成功人士——想要继续延续自己一贯以来成功的形象。以前是学习上的成功,现在是事业上的成功,而读硕士就是为了事业成功的一个起跳。这个时候的自己,感觉不是小时候那个以内驱力为主的人了,反而是一个不断以世俗社会,以周遭亲朋的眼光为基准的人,不断以这些现实的标准来“矫正”自己前行的航线。
这就让自己活得好累,时常陷入迷茫的境地。小时候父母和周围的人对你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就是“小赢家”,长大后没有这个标准了,反倒这成了一个“吸黑点”。周围的人,或许好意或许恶意地评论你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开始赞许那些小小年纪事业有成的人。这是一个很无奈很可笑的事情,25岁的年纪大部分时间都在学府中度过,怎么可能一出学府,马上就能在事业上积累可观的成就了?另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的自己很容易被诟病,自私不够孝敬父母。再加上25岁这个尴尬的年纪,选择出境留学,在世人眼里大多是一步错棋。25岁,不是应该考虑结婚生子,回归家庭了吗?
于是,为了不让周围的人非议,不让亲人失望——其实心里很大一部分的想法是“我就做给你们看,我在学业以外的很多地方还是可以很好”——我开始努力地在事业上探索;对家里报喜不报忧,尽管再抑郁也不会跟家里人吐露,更别说那一帮看好戏的“看客们”;开始努力地维持现在的感情;以避免自己出现大龄单身的情况;比“秀恩爱”还厉害地“秀孝顺”;在外面处处当好人交朋友。
结果是,好累,真的好累,自我被长时间忽略了,他人在心里无限被放大了。直到最近遭遇一波持续的抑郁状态,我突然不想坚持这些所谓的“美德”了。
我再也不想对着家里强颜欢笑,我再也不想在男朋友面前扮演“懂事的”女朋友,我再也不想去参加我不喜欢的聚会,我再也不想对我不在乎的人假情假意地嘘寒问暖,我删除了一波“心灵鸡汤”公众号。我还只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我还想要自己在外面的世界里乱折腾,我想花钱,我想享受,我也一定会拼搏,我就想对自己好。我为什么要去讨好我身边任何一个人?明明大家都是自顾自的人,别人好的时候假意赞许,别人不好的时候就摆出一副“我早就告诉过你...”的高姿态。我为什么要关心这样一些人的看法?在意他们的看法只会让自己感觉自己越来越不好,让自己怀疑自己人生的意义。
我不想再做好人了,不想再活在别人的眼里。我就是我,就做我自己觉得对的事,不做别人觉得对的事。是,我就是好学生,这是我的成就,我值得赞许的地方,但不会是我的骄傲,更不是我的一宗“罪”。从今往后,我要活出自己的姿态,活出自己的资本。别人的人生和看法,I don't care。Screw all of you, screw all fucking fake 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