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说,陌生而新奇。女儿胆小,一听见鞭炮声就害怕,嘴里嚷嚷好怕,然后就往怀里钻。有时候她仰着头说:"宝宝可胆小了。"我就摸着她的头说:"别怕,妈妈在呢。"可心里却想,怎么帮助孩子克服胆小呢?
我想出了给孩子讲"年"的故事,"年"伤人成性,人们就张贴红色的字符来吓走它。还要燃放鞭炮,巨大的声响让年望而却步。然后女儿睁大眼睛看着我,我就解释说,刚才你听到的声音,就是人们为了吓走年燃放的鞭炮。
先生说,不如去带孩子去看放烟花吧。女儿看着烟花绚丽的样子,眼睛一眨不眨,我问她漂亮吗?她说好漂亮。回来后,她还是听见鞭炮声有一点害怕,我就给她解释,鞭炮的声音就和爸爸放的烟花一样,一点也不可怕。
年来了,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从窗外传来,虽然国家禁止燃放,可是人们为了找年味,还是喜欢这种仪式感。女儿好像适应了鞭炮的声音,好像不太害怕鞭炮的声音。
我曾经在书中看见过一个母亲帮儿子克服害怕的故事,儿子害怕水喷头,母亲就用喷头使劲喷儿子,儿子吓得嗷嗷直叫,手脚乱舞。可是慢慢他感觉水暖暖的,喷在脸上很舒服,他不再害怕。我想这样的教育方法,很适合教育胆小的男孩。
孩子成长不是短跑冲刺,而是马拉松。而成长也是克服恐惧的过程。有人建议让孩子去学习游泳,要学会游泳,需要和水对抗,还要克服恐惧。我就是个旱鸭子,我就很怕水,我想有机会应该让女儿学习游泳。这也是克服她胆小的好方法。
有一次带女儿去一个开放的运动品牌去玩,女儿就特别害怕模特,模特现在做得越来越简约,没有五官,可能追求一种极简主义吧。可是女儿却很害怕,然后嚷嚷说害怕。先生抱着女儿,让女儿去摸模特,然后坚定地对她说:"你去摸摸,看看他是什么?有那么可怕吗?"
女儿摸一摸,似乎没有之前那么胆怯。然后又在开放空间开始玩球。我很赞同先生的做法,帮助女儿击破恐怖的幻象。去直面真实的世界。我想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勇敢一点,其实任何事情都没有那么恐怖,那么难。
记得有个日本跳鞍马的学龄前男孩,跳了很多次都没成功,他似乎想退缩了。可是所有人都鼓励他战胜恐惧,他一跃跳过鞍马,完成了自我超越。我想日本在毅力教育上更高一筹,幼儿园就开始训练前车轱辘翻,而且是迅速翻过。这也是一种勇敢的教育,因为翻的过程,孩子需要不断克服会摔在地上的恐惧。
学过自行车的人,就要克服从车上摔下来的恐惧。而我学自行车的时候,因为胆子小,我就使劲握把,然后手上都磨出了水泡。而且练习骑车的时候,迎面把骑车的阿姨给撞到了,自己也摔得四仰八叉。摔过那次后,我就敢骑车了。
我想胆小也会遗传吧,我的胆小也会影响女儿胆小,我本身就是个不够勇敢的人。自己开了半年的车,因为倒车给别人撞了,之后我就再也不想开车。我不想碰车,也源于我内心恐惧,我承认自己向恐惧屈服了。
人的成长就是战胜恐惧的过程。原始社会人们捕猎,也要克服和野兽搏斗的恐惧。还记得我小时候,老师让我代表班级去参加演讲,我记得我心在抖,腿在抖,都不知道自己说什么就下台了。包括我现在在台前偶尔也会紧张,但绝对不会像第一上台时那样紧张。
现在都在讲刻意练习,其实消除恐惧的唯一就是直面恐惧,也需要在一次次练习中去克服自己的弱点。让孩子勇敢的办法有很多,等孩子大了去游泳、去滑雪,这些极限运动都是对人的挑战。我记得第一次去滑雪的时候,我摔了无数次,连大脚趾盖都摔掉了,平衡感不好。可是滑完之后真的很有成就感。也不再那么害怕了。
过年我们没带女儿回农村奶奶家,她奶奶家那是不禁止放炮,先生意思是怕女儿吓到。其实我是很想让女儿去的,直面她最恐惧的事情才能战胜她。我婆婆就害怕打雷,我想只有直面恐惧才能够战胜。我和朋友说起这事,朋友都说让孩子看到声响,感受氛围,才不会害怕。
可生而为人总有我们无法战胜的恐惧,甚至科学界还有很多人们不能解决的难题。之前中国一个科学家研究了转基因婴儿,可以天然对抗艾滋病,已被封了研究室,遭了谴责。
平行世界是否存在?人类天然对死有恐惧,自古有帝王追求长生不老,有人还说秦始皇找到了长生不老药。可到了女儿长大的时候,科技会更加发达,会看到更多元的世界。而我们只有教育孩子更勇敢一些,克服认知和生活中的恐惧。
王阳明说心即理,致良知。我想教育孩子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育儿书,听了多少人的经验,而是用心去观察孩子。我观察女儿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胆小,我就要想办法帮助女儿克服恐惧的心理。
我也曾迷信专家学者的育儿箴言,曾经一本本研读。不有一句话说"照书养,还是照猪养?"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育儿我也曾经做了一段时间书呆子,什么蒙台梭利、虎妈、魏坤琳,我都通读一遍,浪里淘沙般地想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
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过程,我们必须找到一本影响我们一生的书,让书中的思想成为我们生命的底色,只有把看过的内容都化为行动才有效果。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我们不可能像孟母那样会三次搬家,可是我们要懂得她搬家的机理,就是给孩子学习上进的环境。
帮孩子克服恐惧,去勇敢面对生活。而要做个爱思考的父母,学会精华机理,恰当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不断沉淀自己,激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