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草稿呢?
打开简书准备把中午写的就差个结尾的小文搞完,然后就蒙圈了……我的草稿哪儿去了???
我的感叹雾霾终于散了,空气终于好了的文章呢?我细数近30年北京变化的文章呢?我感叹对家乡爱又不能爱,离又牵绊太多的文章呢?我细细分析什么才是符合我价值观的生活的文章呢?
中午哄娃睡午觉时,看着阴天的窗外五彩的秋叶,呼吸着湿润凉爽又清新的空气,洋洋洒洒写下的对于北京的爱,对于北京的烦,对于北京的眷恋与对于北京的无奈,随着草稿保存的失败全部都无影无踪了。
同样的内容不想写第二遍,否则就会有学生被罚重写作文的感觉。记得小学六年级时的班主任会把几个毕业升学考试有可能考的题目拿来让我们颠来倒去没完没了地写。先用一个主题套很多事件,再用一个事件去套尽可能多的主题。写来写去,恶心得看到稿纸就够了。如此训练几个月后,写出的文字几乎都不用经过思考,提笔就有,好词好句自动写满考卷。最终的成绩是好的,但是彻底厌烦了做作文。以至于初中时代的我写个题材不限的周记之类的可以,做作文就不行了。而且是完全不行,听到命题作文就头疼、恶心、腻味。一旦有了这种情绪,就自认而然地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于是初中初始阶段,我的语文老师对我各种看不上。后来这情况多少好转了,但遇到不对路的题目,这问题又会再次跑出来兴风作浪。以至于高中教语文的先生都问我,“这东西真是你写的?”
所以我感觉,应试教育对一个人的伤害是深及灵魂的。而教育资源恰好是让我最舍不得离开北京的原因。我的大学同学就有毛毯厂中学那样的模式成长起来的,他们所经历过的,他们所习惯的,他们所不擅长的和擅长的都对刚刚成年的我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不希望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不希望他们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觉得读小说都是一种罪恶。
不过毕竟我不了解各地现在最真实的教育情况,所以一味地不敢离开也过于绝对了。海淀区在很多人心目中不也是个恐怖的存在吗?也许我应该给其他城市一个机会呢?可是谁又舍得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