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我都过着周六上午要上班的日子。上午上班,下午回到家以后几乎已经到了下午两三点,午觉睡醒便是四五点,于是可以开始做饭,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这让我觉得每个周末都特别地短,几乎没怎么休息就又到了周一。长久如此,不免觉得有些疲惫。因此一到周末便什么都不想做,不想社交,不想出门,不想参加任何活动,只想呆在家里。
我有一个实用主义男朋友,非必要不出门患者,和他在一起以后变得越发地宅了,就算有出门的想法也会在他的各种消极反馈下打消这个念头。
加上去年疫情影响,一整年也未曾出门旅行,这也就造成了我去年精神萎靡,一潭死水,甚至几近陷入抑郁状态。
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越是疲惫惰怠,越是恶性循环。
于是我开始尝试走出房间。叫男朋友一起去爬山,如果他不愿意去,那就自己去;约朋友看展,她要是没空,那就自己去。
很多事情并不是非要有人陪伴才可以,如果觉得孤独,不妨想想自己还没有男朋友时的状态。那时候的自己,也能够自己一个人去城市的角落寻找一些小书店,也能够自己一个人去爬山,去拍照,做一些自娱自乐的事情。那时候的自己,或许在精神上更为丰富自由。
当我开始走出去以后,我突然发现周末并不会因为休息的时间变少而变累,反倒会因为生活的丰富使得周末的时间在感受层面被拉长了。
从视觉层面来比喻这件事的话,当我周末只有睡觉这一件事,那这个周末在我的感知里只有一个点;当我周末去爬山了,那我的感知里就多了爬山这个点;当我周末看了一部电影,那我的感知里就多了看电影这个点。感知里的点越多,记忆中的时间就似乎被拉得越长。
毕竟,年纪越大,我们感知到的时间越无法是线性的、连续的,而是点状的、跳跃的。我们的人生将以一些重大的点状事件作为划分,比如搬家、换工作、结婚、生子,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年纪越大越觉得时光飞逝,因为大多发生在现在的事件都已经在过去重复过了啊。
所以,什么是延长周末的方式呢。不过就是尽力去感受,去经历,去丰富自己生命中的点。不要害怕身体上的疲惫,而应该警惕精神上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