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好文,正好解决了我目前的困惑。自己现在的状态应该是属于紧急“充电”,对学习对成长激情满满,准备在职场上大干一场的状态。
所以在前期已经做好了自认为完美的准备,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间的分解表,达成目标的步骤,以及落实到每日计划中要做的几件事,并按照要求每日去完成。但实行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没时间没精力没方向,制定的学习计划虽然完美,却难以实现,也因为各种问题出现打乱计划使自己坚持不下来,有一种有力量使不出的感觉,心里那个急啊。
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推崇的碎片化学习法好像有些问题,想学习的东西太多,因为要兼顾家庭与事业,只好选择的主要方式是自学的方式,如网络上的知识学习和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是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些快餐知识却没有给我带来满足感,只会让我疲于奔命,为了学而学,真要静下心来说学到了什么,大脑装的东西太多以致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职场上如果没有方向与目标,再怎么学习都是瞎忙活》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在网络大量信息的学习和碎片化学习过程中,与我起初的职场方向和目标却渐行渐远。
在此,将这篇好文中的精华分享给大家,希望如我一样渴望学习和成长的人少走一些弯路,不至于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选择放弃,差距总会有的,改变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此刻选择放弃,那就是彻底的失败。所以,坚持一下,上帝总会给你开一扇窗,给你一条出路……也许现在就是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户的时候……
职场人士如何聚焦学习主题,确定自己当下该学什么
其实,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有一个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原则——聚焦。
争夺注意力的时代已经到来
成年人学习的最大障碍,在于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外界影响,难以聚敛心神,专一而坚持的去学习。喧嚣的外界环境,让我们朝三暮四,在一个个学习主题间疲于奔命。
1 .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狂轰滥炸”的时代
在《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这本书中,作者总结了一个“互联网加减法”的概念。基本思想是:把社会生活的过程分为创造价值(生产)和传递价值(销售)。加法,指的是互联网让创造价值的过程变得丰富且更具参与性,比如小米MIUI系统的迭代更新。减法,指的是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传递价值所需的成本,比如网购,从工厂直接链接到顾客。
运用互联网减法的概念去分析学习环境,你会发现,互联网缩短了学习资源与受众的距离,忽然之间,铺天盖地的学习资源都唾手可得:微信学习群、学习主题公众号、红点直播、网易云课堂、跟谁学、读书会、兴趣小组······各类学习活动每天都在举行。网络上的免费资源包罗万象。那些原先很难接近的优秀老师,通过线上、线下分享,让普通人也能听到他们的课程。
无疑,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互联网打破教育壁垒的一种方式。毕竟,一堂“名课”的学费动辄成千上万的年代,在成人教育方面,不同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早已是天差地别。
然而,任何事物走到极致都会发展成反面。每天,各类不同主题的线上、线下分享,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
在不同的主题间切换,会导致每一个主题都难以达到专业深度。况且,在这些看似免费的学习资源中,绝大部分夹杂着营销信息。
大脑在不停的接受新的知识灌输,没有消化、没有整理,疲惫不堪。我们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是碎片化、低质量的知识。
深有感触,事实确实如此,对于我们不是没有知识可学,而是吸引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打开电脑,搜寻自己想学的知识点,看着看着就会被其他的信息吸引走,觉得那些也是要学的东西,那就看看吧,一看一个上午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发现自己看了好多东西,但是看了并不代表你会了,你会发现停留在你心里的少之又少,或者你都忘了你一开始计划要学的知识点是什么了。时间精力就这样荒废掉了。这也是我们如此一段时间后,学习的劲头没有一开始那么好的原因吧。
2 .学习挑战:从饥不择食到断舍离
处于极端生理饥饿的人,一旦获得充足的食物,会饥不择食,狼吞虎咽,极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而处于“知识饥饿”的人,突然发现知识从四面八方涌来,也会如获珍宝一样全部去学习,直到自己精疲力尽,头脑发胀。
这不是寓言,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
互联网烽火燎原,引发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学习资源变得随处可得的情况下,对于个体而言,学习方面的挑战,已经从学习资源的获取,变为如何聚焦学习主题,建立个人的学习体系。
我正是这种处于"知识饥饿"的人,所以微信上加了各种学习公众号:如:英语学习类,健身类,职业提升类,美文欣赏类等。还有收听线上的微课课程、演讲视频课程。但因为我还是一个妈妈、妻子、公司职员的角色,其实我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通通学习到,不是坐地铁,中午休息,就是等孩子睡觉后抓紧时间看会这个,看会那个,即使是这样的忙碌,甚至于影响到手机运行速度,也没有让我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 .学习目标:投入有限的精力,获取最大的收益。
作者写到他的亲身经历:在步入职场第1年,开始学习一些工作相关的知识。最开始,夹带着学校教育的惯性,以为学习时间是无限的 ,在各类学习主题之间徘徊。直到摸索了很久,才意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事实:成年人是没有大把时间学习的。
虽然终身学习的理念广受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成年人要同时承担多种角色的责任,而无论是工作者还是家庭一员,都是要付出时间的。多方积压之下,能花在个人学习上的时间屈指可数。
如果想充分利用这一点点的时间,聚沙成塔,让自己在某方面成为专家,必然要追求聚焦。用投资的观点来看,就是投入有限的学习时间,获取最大的“收益”。
是的,一开始,我忽略了自己的多重身份,没有认清现实,其实我真的没有大把时间去学习我所计划想学的东西。要做好真正的职业和家庭平衡,不是只有梦想而已,而是如何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方式去学习。让自己如作者所说一定要追求聚焦,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获取最大的“收益”。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此刻就是学习的时候。
如何迈开第一步,聚焦当下,确定一个时间周期内的学习主题
1.茫然无措时,以外部需求为主
如果你是步入职场1~3年的新人,其实并不需要去苦恼该学习什么,因为,你会发现,什么都要学。对于这个阶段的朋友来说,最需要的是去达到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平稳通过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期。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工作3年之后,选择跨行业、跨岗位求职,入职之后,也需要重新学习岗位所要求的各项知识、技能。
这里提供两个外部参考维度,去确定当下的学习主题。
维度1: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当我们去求职时,HR一般会根据应聘岗位的要求,考察我们是否合适。每一个岗位被设立时,其对应的人选所应具备的素质,也会大致被勾勒出来。HR再按照这个特征去招人。
简单来说,将这些素质特征集合在一起,就是该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模型并非简单的能力和知识的组合,而是呈现一个冰山的形式:
冰山模型
水面之上,最表层的是行为、知识、技能。这些因素外显、结果可衡量、有较为明确的学习路径,是初入职场的朋友最需要修炼的地方。水面之下,则是决定我们在该岗位上,是否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决定因素。比如这份工作与我个人的内在特质是否冲突,是否能发挥我的天赋。
很多人在求职的时候汲汲营营,把自己打造成梦幻英雄。入职之后,却没有保持精进学习的初心,导致了入职之后的庸碌。
入职之后,我们可以去阅读HR提供的岗位说明书,确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一方面精进自己的优势技能,一方面补足严重缺失的技能。
此外,在职场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入职后的工作实践中,发现该岗位对自己的要求与HR所描述的不一致。这很可能是因为,HR擅长的是从知识、技能层面去描述岗位,也就是素质模型“水面上”的因素。而实际工作中,却是哪些“水面下”的隐形因素决定了我们是否能胜任。
真正对某个岗位理解深刻的,一个是直属领导,一个是从事该岗位3年以上的老员工。所以,如果你来到一个新的岗位,除了去读一读HR提供的岗位说明书,更重要的,是去与直属领导和资深员工做职业访谈,了解这个岗位所需的各类明面上和台面下的要求。
单是明确岗位的各项要求,少则需要3个月,多则需要半年,因为很多隐形要求是包含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不到实践的那一步,别人讲了你也理解不了。
当我们花1~3个月时间细致了解到岗位素质模型所代表的的各项知识、技能、素质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来确定学习主题。把自己与这个模型对比,缺啥技能补啥,先让自己的每一项技能在及格以上,不要有“致命”的缺陷。
这个“冰山模型”让我更清晰的了解了职场岗位的胜任素质法则。工作岗位外表是“水面上”的因素,加上“水面下”的隐形因素决定了我们是否能胜任。所以要清楚工作岗位胜任的“水面上”及“水面下”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胜任目前的工作岗位。我应该重新花时间了解现在岗位所需要的各项知识、技能和素质,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将能胜任目前工作的技能完善。
维度2:分解工作流程,探究背后的能力图谱
除了向外探索,去确定岗位所需的能力,其实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分解工作流程,也能锁定当下的学习主题。
任何一项工作任务,其实都可以分解成细小的环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是有一定流程的。当我们分解到每一个环节后,会发现每个环节都需要运用1~2项能力去完成。到这一步,是不是心里就有谱了呢。把每项细节所要求的能力修炼好,工作就很容易做好。
这实际上是项目管理的思路,把工作细分到最小的环节,去思考每个环节的能力要求,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也就一目了然了。
作者强烈建议我们就自己的工作画一张流程图出来,去仔细分析其中的要求。
如果短期内没有职业转换的想法,那建议不要去接触与工作环节无关的学习内容。对于在职场奋斗的人来说,学习的基本目的,是能把当前的工作做到良好以上水平。退一万步讲,即便有些内容真的很有价值,等要用的一天再去学习也不迟。
这一段内容的学习,使我自己做出了取舍,因为短期没有职业转换的想法,所以我应该不去接触与工作环节无关的学习内容,先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能提高目前工作效率的事情上。先把与此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素养提升到一个更好的层次,完成后,再制定其他的学习计划。
2.心有定见时,以内部需求为主
对于步入职场3~5年或更久的人来说,已经不需要去学习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因为职业积累的已经够多了,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按照生涯规划的观点,这个阶段职场人已经度过“生存期”,即将进入“发展期”。也就是不用再为糊口而工作,开始有能力有意识开始筹划自己的事业,按照内心意愿制定职业发展路径。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专心倾听内心的声音,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未来的目标,来确定去学习什么内容。
这里也提供3个参考维度,去探索当下的学习主题。
维度1:从个人特质出发
每个人的个人特质都不同,有一部分趋于稳定的,这是我们人格的构成基础。另一部分是不断变化的,蕴含各种可能性,指向未来。
成年之后,那些稳定的个性、优势、特质会不断以各种方式出现。这时候该做的,是持续探索,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选择哪些自己有天赋和优势的主题去学习,尽量避开自己的劣势科目。
你的老板会教导你:“勤能补拙,只要肯吃苦,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这也没错,关键是,你要不要做这种人。当然,即便是你不擅长的科目,努力一下,也能达到及格水平。
维度2:从兴趣出发,到达志趣
成年人最大的自由,是如果你愿意,尽可以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从应试教育制度下成长的人,这不啻为自由的重生。
关于兴趣,其实也可以分为三层,也就是古典老师提出的“兴趣三层”:
第一层是感官兴趣,也就是诸如爱吃美食、爱看电影、爱旅行这些能带来感官享受的活动。
第二层是乐趣,也叫自觉兴趣,指那些参与了认知和创造性活动的兴趣。比如,从爱好看小说,到自己写读后感、写短篇小说;从爱看别人跳舞,到自己去报名学习舞蹈;从欣赏别人演奏乐器,到自己去学习乐器。
到这一层,可以培养出跟兴趣相关的能力,用能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价值,价值激励反过来又会促使我们继续投入,形成正循环。
第三层是志趣,指那些持续终身、并与自己的价值观、信仰相结合的兴趣。如果有幸,我们会看到顶级高手追求事业的时候,像在做游戏一样,尽情挥洒自己的兴趣。
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兴趣,筛选出1~2个去投入精力学习,不管是买书还是上网课。在这个兴趣领域持续练习,直到获得能力,创造出某种“产品”,然后去分享给更多的人,最终服务他人,带来收益。
总有那么一个兴趣,刚好符合你内心的潜藏已久的渴望,指引你前往新的职业天地。若觉得工作无趣,不妨重拾青年和童年时的兴趣。
维度3:职业发展的四度
在以权势、财富论英雄的中国,当我们想着工作时,总想着往上爬,做到管理层,升职加薪,指点江山。可是,顶峰之路,从来都是越走越窄,只有小部分人占据着从上到下的管理岗位,绝大部分人都是职场里的基层员工。
对于在银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职的人来说,向上升不仅需要有能力,还需要有耐心、运气和背景。好不容易升值,已经是人到中老年。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会发现职业也是立体的。我们可以从高度、深度、宽度、温度四个方面去实现不同的职业成就。
高度,主要是指职位的高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影响力和财务收益。职业的高度为多数人认可,并且有清晰的发展路径。
深度,指的是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或者权威。高度和宽度,实际上就是很多人面临的Y字型职业选择:到一定时候,需要选择走管理或者走技术路线。
宽度,指的是能承担职场上不同性质的工作,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就是跨界型人才。这种跨界,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比如当HR到具体部门去工作,就形成了HRBP这一新的职位。也可以是在企业外部的,比如很多BAT的大牛,会在外面从事兼职培训师的职业,进入了培训行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温度,指的是通过职业践行对生命的热爱。有一部分人没有职业、工作的概念,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践行自己的信仰,由此,在外人看了是职业,在自己看来是一种对生命的热忱。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没法同时兼顾四个维度,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维度做长期积累和学习。
选择高度的人,除了把本职工作做好外,还应该抽时间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想格局。看一看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需要什么能力和知识,初期学习团队管理、企业管理等管理学内容,同时去研究行业的大形势。
选择深度的人,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了解专业方面的所有信息,再选择一个主题方向深耕。排除其他干扰,只专心于该主题的学习和应用。
选择宽度的人,需要针对所处的企业环境,培养自己具备多种技能。每一样不用做到最好,但要能拿得出手。在关键时刻,来一次跨部门协作,自然会逐步建立个人品牌度。
选择温度的人,需要的是不断探索和尝试,去了解不同职业不同工作的真实面目。建议先学习生涯规划的内容,多听听不同的生涯故事,再做职业调查,在工作之余确定自己的真正热爱的事业,再去徐徐图之。
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自己所热爱的,这一点我感觉非常棒!因为在职场上找到自己所爱并不容易,但找到它会使你有自愿付出,心情愉悦的心态,工作起来也有成就感。为使职业有更好的发展,从高度、深度、宽度、温度四方面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维度做长期积累和学习对我很有帮助,现在也开始系统的学习管理知识了,就是想不仅把本职工作做好,还想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想格局,为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做准备。
总结:三点定位,确定自己想学什么
从个人特征和兴趣出发,去梳理出自己真正感兴趣、做的来的事情,列成一个清单,看其中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事业。再通过职业四度,把选择的事情放到职业这个体系里面,确定今后要走的大致方向。
假设你2年后要去远方旅行,当你确定未来要去的旅游目的地是南极还是非洲,是不是该准备的装备、该搜集的攻略就可以确定了呢。
职场上的学习同样如此,一切学习,都要有一个目的。哪怕这个目的是文艺的不着边际,也好过盲目前行。
当然,这里也善意的提醒,学习是一种投入,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有产出,因此,在养家糊口的压力下,职场学习最好是在现有的职业平台上去完成。
第三条路:任何时候都不会失业的技能
今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连BAT这样的大厂都开始削减招聘计划。各大知名企业裁员的消息也不断被媒体曝出。
世界变化太快,让人眼花缭乱,职业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担忧未来的失业。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永远不失业?
答案是:没有!
但是,有方法在失业后马上找到下一份工作。
这种方法,就是构建一种胜任大部分岗位基本要求的能力和知识体系。
1 .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我们将能力分为2类:
专业类能力,各行各业要求都不尽相同;
通用类能力,是工作甚至生活中都是必备的。
大家平常经常用到的通用能力有:
思考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独立思考···
表达能力,包含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表达、视觉化表达(PPT、平面设计)。
管理能力,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知识管理、团队管理···
学习能力,如对陌生能力和知识的快速学习和实践。
一旦换工作、跳槽、失业,在新的工作岗位,专业技能受制于新工作的行业限制,可能不能继续为从业者带来价值。而通用技能,则可以无损迁移,为自己增加职场上升的砝码。
这些通用技能都存在入门容易精通难的特点。人人都会说话,但不是人人都深谙沟通心理和技巧的人。根据自己的天赋和需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发展这些通用能力。
2 .T字型人才结构
在人力资源领域,T字型人才的理论已经不是新鲜事务。T字那一横,是各类基础技能,也就是各类“通用技能”的组合,而那一竖,则是某一方面非常优秀的技能。
这个模型比较好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职业大环境的变化,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A .那“一横”的要求越来越高,且组成部分在新陈代谢。
要求越来越高:以“沟通”能力为例,对任何一个岗位都是基本要求,现在的要求已经非常高了。
在求职时,HR在面试会通过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判断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在工作后,职场汇报、PPT演讲等多种场合都需要多维度的沟通能力。
归根结底,是因为工作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化,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要。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结束,没有较高的沟通能力,工作难以做好。
组成部分在新陈代谢:这一点比较好理解,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工作岗位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也在变化。
比方现在很多岗位要求会开车,在汽车没有普及的年代,是不会有这个要求的。这就类似人体的新陈代谢,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在不断进行细微的新旧交替。
B. 那“一竖”是关键,旧+新的组合,会形成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风口上的猪”这个说法已经烂大街了,但依然有用。如果我们的优势刚好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那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如果你有一项相对传统的技能,那么就可以研究下如何与互联网相结合。比方说,新闻写作是传统纸媒从业人员的技能,当与互联网结合后,就有大批优秀新闻人进入了新媒体行业。
在T字型能力模型中,“一横”往往是确定不变的传统能力,而那“一竖”则尽可以去结合未来5年的发展热点。新旧组合,形成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未来的趋势:没有职位,只有能力
今天我们的工作,是依照行业—职业—职位来划分,我们认定某个职位的胜任素质模型是一成不变的,所做的事也有明确的边界。但事实上,我们已经见证了新职位的快速崛起和更替。
平面设计师是一个很传统的职位,薪资有明确的区间。而在互联网行业,UI设计、web界面设计以及更高端的交互设计师,刚毕业稍微有点经验的学生薪资都可以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是,职位的概念将越来越淡化,能力的重要度将越来越高。用一个公式即可说明:
能力1+能力2+···+能力n=职位n
也就是说,不同的能力组合(这些能力往往是跨界的),会形成千变万化的职位需求。
当面对变幻莫测的职场时,以不变应万变,专心学习、打磨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靠谱的职业规划。当不知道去哪儿时,不妨把目光转向独特的自我,世界那么大,总有自己的才干发挥用武之地的舞台。
《职场上如果没有方向与目标,再怎么学习都是瞎忙活》这篇文章真是干货满满,让我受益良多。感谢作者这样清晰的表达,这样丰富的内容,将人生历练所得到的智慧能够慷慨的赠与他人,帮助我们这些渴望学习与改变的人成长。未来没有职位,只有能力。也许你不会在一个公司待一辈子,或者一个职位待一辈子,但是只要我们拥有一种“能力组合”的能力,就不惧职场的各种挑战。这条路也许对你我都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只要有希望,就会有亮光指引我们前行。不管怎样,今天我又学习了一点点,成长了一点点,就比停留在原地成功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