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云汉》学习小结
陈燕霞
在时光流转中《 诗经•大雅》部分已学完,其中《云汉》一篇给我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些。本人认为它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诗篇。现将我的学习心得分享如下:
一:《云汉》简析及写作特色
1、《云汉》是周宣王向上天求雨的祷词。全诗共八章,第一章统领全文,写旱情严重,周王忧旱,祈祷神灵;第二章到第五章,反复写周王对旱造成的严重损失的忧虑以及祈祷神灵消除灾祸的迫切愿望;第六章探究旱灾出现的缘由;第七章诉旱灾未除的忧愁;第八章勉励群臣诚心祈雨。统观全诗,作者对这次持久难弭的灾祸从旱象、旱情、造成的惨重损失及所引起的心理恐慌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描写。这场大旱就是天神的降临,可以摧毁一切,消灭人类。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它会造成怎样的人间灾难,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在写宣王忧旱的同时,也写了他的事天之敬及事神之诚。在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对无法战胜的灾害,对虚无飘渺的上帝和神灵产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难理解的。
2、摹景生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夜晴则天河明,此方旱之象。“昭回于天”又暗示出仰望之久。久旱而望甘霖者,己所渴望见者无,己所不愿见者现,真切的让我们体会到其心情的痛苦及无助。毫无雨征,还得继续受此大旱之苦,于是又顺理成章地推出“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四句。所以开篇这摹景之句不仅写出了方旱之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并生发出下文,是独具匠心、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因而孙鑛称赞这首诗的起首“最有风味”。
3、夸张手法:“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早在战国时代就被孟子认为是夸饰之辞的典范,备受后世批评家的关注。这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突出遭旱损失的惨重。虽然言过其实,但因为能通过形象的夸张来传难写之意、达难显之情,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靡有孑遗”四字,所述虽非事实,但却突出了旱情的严重,是反映真实,并且凸现了真实的传神之笔。
4、比喻手法:例如“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场大旱使周地变成了不毛之地,无水之区。山空川涸,禾焦草枯,畜毙人死,大地就像用火烧燎过一样,没一点生气,没一点活力。“涤涤山川”、“如惔如焚”可谓写尽旱魔肆虐之情状,同时也传达出宣王面对这种毁灭性灾害的痛苦、焦灼之情。
二、个人感悟与体会
1、增强感悟生活的能力 《云汉》中的诗歌描绘了自然之美和人生的种种境遇,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增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好地体验和享受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2、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云汉》的诗歌语言优美、精炼,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更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人际交流能力都大有裨益。
3、深化人文思考
《云汉》中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现象的洞察,从而启发我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社会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
4、拓宽文化视野
《云汉》作为《诗经》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风貌,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诗经》,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素养。因此,我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跟上团队步伐,向学习小组中各位优秀的老师们学习,深入体会《诗经》和接下来学习的《道德经》中蕴含的智慧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