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热爱智慧的学问,研究事物本质的学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等等。哲学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定义,想必一百个哲学家便有对一百个对哲学的定义。在我国,哲学通常只在大学作为课程教授,大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哲学学习与训练。但是,在西方,哲学通常作为中学的必修课程,为广大青少年学习。《苏菲的世界》讲述了发生在挪威的一个哲学家教授苏菲这个十五岁的女孩子哲学的故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哲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哲学对于塑造人的世界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间推广哲学教育无疑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虽然哲学对于人的思维训练能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哲学确实有些晦涩难懂。青少年是一个人充满好奇心、向往新鲜事物的时期,因此青少年时期既是一个人学习哲学的最佳时机,同时又不可避免的给学习哲学造成了天然障碍。苏格拉底曾说:哲学来源于惊奇。正是对外界的好奇心使人不停的发问,赋予人们追求本质与根源的极大动力。但是如何才能使热爱新鲜有趣的事物的青少年静下心来进行哲学思考呢?本书中的哲学家艾伯特无疑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哲学家艾伯特给苏菲进行哲学的教育是通过发问的方式进行的,首先,他必须让苏菲对这个世界产生疑问,而不是和常人一样,对周围的环境习以为常。例如,他问苏菲: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呢?世界仿佛就像魔法师从帽子里变出来的大白兔,而人类就像藏在白兔的毛发中的虱子。哲学家想爬到兔子的体表一探究竟,但是每次顺着毛发向上爬,又会滑落一段路程。这在常人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但是在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看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由无到有的呢?真的有神存在吗?
其次,他非常重视与苏菲的互动,每次课程之前都会给苏菲提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例如在教授柏拉图的哲学之前,他会问苏菲:为什么妈妈总能做出一模一样的姜饼?为什么所有的马都是马?是先有鸡的概念,还是先有鸡?苏菲通过观察生活便可以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因为妈妈有一个模型,所以她总能做出一模一样的姜饼;因为所有的马都时有四条腿的哺乳动物,所以所有的马都是马;至于是先有鸡的概念还是先有鸡的问题就有点困难了,它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类似,但是谁能知道呢?在苏菲对这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以后,艾伯特便开始从这些问题引入柏拉图的哲学。在柏拉图看来,我们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世界就像做姜饼的模型。理念世界是永存的,而现实世界是会消失的;理念是完美的,而现实是有缺陷的。理念先于现实存在,因此如果柏拉图来回答第三个问题,那他肯定会说先有鸡的概念,后有鸡。经过这种通俗的教育,苏菲很快就明白了柏拉图的哲学。当然,这必须考虑苏菲的课业负担,倘若他正在忙着筹备高考的话,就不应该给他布置这么多作业了。
再次,艾伯特很重视对场景的再现。在教授古希腊哲学时,他通过现代技术再现了古希腊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景象,带着苏菲重新体验了一番公元前三、四世纪古希腊的景象:威严的帕特农神殿,繁华的市场,奥林匹克体育馆,庄严的法庭等等。不得不说,倘若我也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我一定也会对哲学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虽然这种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是只要我们抱有这种观念,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达到这种效果。例如在讲到德国哲学家的时候,教师可以拿一些德文原版的书给学生看,通过这种接触,学生也可以拉近同哲学的距离,产生于其对话的身临其境之感。
哲学的学习并非常人所想的枯燥,相反用艾伯特这种办法,反倒变得有趣至极。而且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哲学的教授,也可以推广到许多学科的教授中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更好的传道的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