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因
第一次看到《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这套书是在三年前,军训的小憩里,无意间在图书馆发现了尘封的它。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诸子百家,粉墨登场。仲尼辗转列国布道著说;武子运筹帷幄沙场点兵;墨子千里救宋拥护和平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诸侯争霸连年战事荒烟漫草,没有一个老百姓不渴望和平,不渴望天下大治。百家争鸣奠定文明基石,四书五经铸造国人思想源泉,就这样我被吸引了进去。
全书共六本,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读完。后来发现出了kindle版,惊喜之余便下定决心读完以后要写一篇反思,遂有此文。
二、兴亡多少事
争霸是这段历史的主题。勤王攘夷天子蝉封,是春秋列国诸侯梦寐以求的事儿,而到了战国姬姓所剩无几,周天子甚至连傀儡的价值都没有了直接被大国吞并。
各国为何争霸?表面上是王权衰落鞭长莫及。
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经过代代分封,所能直接管理的各方面资源不足以威慑诸侯;实际上是时代变迁物力变革, 周王朝以遵循古训为荣,生产力竟不如诸侯遂被渐边缘化。
走向衰败的周王朝,如同一往无前的历史车轮,无法避免。而列国又是因何走向衰败的呢?就这样我来到了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
1、郑国
王子友为建国君主,而后武公励精图治吞并东虢等,庄公年代更是纵横河洛,建立了最早的郑、齐、鲁国际军事联盟,打遍天下无敌手,已有春秋小霸之相。
当年齐国被北部游牧民族入侵,想到便是向郑国求援,可见郑国国力之强!
然而制约郑国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土面积不够广阔!
这在农业社会是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而郑国非常重视发展商业是当时国际商业中心,武公、庄公两代君主无不兴兵疆场,扩大生存空间。然而即便郑国春秋初期已有千乘之国军事实力,周围的晋、宋甚至齐鲁也不会坐视郑吞并周围小国将平衡打破,这便是郑国的尴尬之处。
然而庄公一世枭雄却也犯了一个寻常人也会犯的错误:过于爱子。此乃人之常情,然而在帝王将相家未必是好事。
庄公去后王子忽继位,而后郑国王位如同走马看花一样,忽、突、子亹等各方登场,老臣祭仲当道,君王不过是他手里的一张牌。
在郑国这踌躇不前的二十年里,齐国走向了历史舞台前列,庄公在世之时,齐国甚至以郑为首东征西讨。而后郑国大乱,到众望所归的姬突也就是厉公王者归来,天下大势已重新划分,厉公本人也以四十有余之年。
在这一段短暂的二十年里,郑国失去了战略再平衡的机会,由军事强国向政治大国过渡的最好机会。
厉公最有乃父之风,骁勇善战,王者谋略。然而天妒英才大器晚成,让郑国重新焕发中兴之相的厉公第二次仅在位七年就撒手人寰英年早逝了。
厉公以后,郑国王室逐渐衰败,到了文公年代驱逐群公子,郑王室更是支离破碎,而后渐七穆掌权,郑伯已有名无实也。
而后楚、晋相继崛起,郑国成为两国争霸争相被控制的风箱老鼠,两方受气而又无法还击,而缺乏广阔的战略空间更是让郑国无力还击,就此日渐衰败,后虽出现了子产、罕虎等治世能臣,然大势已去也。
子产而后不到百年,郑被韩所灭。几百年间郑国虽不乏有治世之臣和善战之将,然而大部分始终是公族王孙之辈,外部士人少有投奔于郑,没有新鲜血液没有当世之顶级人才怎能成为当世强国呢?
再精密的机器也终有老化的时候,而郑国又处于国际中心,无不被晋、楚等视为盘中餐,焉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2、鲁国
一个以保存周礼完整为荣的国家。开国君主周公旦一生忙于王事,未曾到过封地就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姬旦死后葬于成周,配享天子之乐,可见鲁之超然地位。
然而伯禽到鲁地改革风俗推行周礼,三年才小有所成稳定局势,而齐化繁为简因地制宜,半年已稳局面而向成周复命。
见无论那个时代,无论什么方法论或者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鲁恒公死后留下庆父、叔牙、季友等三人合称三恒,三恒后代逐渐把持国家政治、军事机器,造成鲁之乱局。
鲁与郑可谓同病相怜,尴尬的国际位置成为大国的眼中钉,齐国世代君主以吞并鲁国为使命。而鲁国礼仪文化昌盛,三恒把持之下没有太过强盛的国家军事机器已向外扩张,后被楚所灭。
3、齐国
东海之滨的国家,由周之开国大臣姜尚所建立。到了僖公年间,多次会盟与诸侯,而后恒公年代,恒公与管仲这对组合争霸天下,灭了谭、遂、鄣等小国,成为东方霸主,然而此时楚庄王与子文这对南方组合也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恒公晚年被混浠视听,而管仲、鲍叔牙等贤臣相继去世,五公子各率党羽争位,齐国因此矢志,而后百年间齐国再难有王者之气。
只到景公年间,再显中兴之景,国内有晏子、国弱等安邦之才辅佐。此时国际形势已大变,晋、楚两国虽为老牌强国威望颇高,但晋国六卿掌权多年,王族羸弱;楚国陷入国内公族争端,且外方吴国伍子胥也在寻求机会向楚国复仇。
在这样的乱局下,齐国有了很好的战略时机发展。某个不那么惬意的春天,晋国正卿范献子再次发动诸侯,共商伐楚。然而因为六卿利益不合,规模庞大的十八国集团军远来集合,最后无疾而终。齐国果断抓住了时机,虚心纳谏征伐无道,展示了新的大国风范,然而景公临终前废长立幼,田氏趁虚而入发动政变,遂有了后来了“田氏代齐”。
田齐期间,秦国邀起东西称帝,西侵三晋,南侵楚国,灭宋窥周,同时建造了稷下学宫这个当世的百家讲坛名流辈出,国力甚至也达到巅峰。
正是如此,齐也成为众矢之的,燕合秦、韩、赵、魏而攻齐,燕将乐毅直捣黄龙,一战成名,除了莒和即墨两城,其余皆被燕所占领。后田单以反间计诱使燕王调走乐毅以复国,然齐国已不负昔日盛况。
稷下学宫本风气大开言论自由,是天下读书人向往的圣地,邹忌本是学宫一乐师,因以琴论政受到齐威王重视,后甚至官至相国,留下了“与徐公孰美”的美谈。威王之后,齐虽有称霸天下之心,然其已衰也。
4、楚国
一个八百年历史老牌大国。当秦还在偏安一方暗自积蓄力量时,楚国就早已登上历史舞台,与最早建立大范围国际联盟的齐国开始南北对峙了,尤其是南方的子文、楚成王与北方管仲、齐桓公这两对组合比拼,棋逢对手精彩纷呈;而后晋国崛起,楚国又与晋国摩擦不断,争夺霸主地位。
楚国土地辽阔,在农业社会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税收,更强的生产力,以及更多的本土人才。斗谷于菟、孙叔敖、百里奚、屈巫、李耳、屈原、伍子胥等等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多是楚人。可以说楚国领跑了春秋大半程历史!
而到了战国,中央集权、顺势改革、法家之道等等这些当世之新鲜事物对于公族实力交错的楚国来说,太难以接受了。即使有楚悼王一世力排众议支持吴起大力改革,悼王死后吴起惨死于公族势力箭下。
对已当世之时来讲,中央集权已是最先进的模式制度,可以迅速的集中调动全国资源;而法家又维持了统治秩序,增强王权权威;改革则顺应天时,废除过时无用之古制以治今,这一切都离不开当时顶级人才之支持!
因为楚国强大的公族势力盘踞在侧,所以王权势必会被削弱,没有王权支持,又怎能大多阔斧改革呢?
楚,兴于公族王臣,亡于公族王臣。
5、晋国
孤单领跑春秋后半程与战国前半程。自晋悼公文治武功称霸中原以后,晋国人才辈出,狐、赵、栾、士、韩、魏等家族,先后执六卿之牛耳,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相比于其他国家,晋国是传统公族实力最弱的国家,悼公上位以前,晋国因王位之争造成多年内乱进而驱逐群公子,公室枝叶凋零,异姓外族凭借实力,有大量成为新贵族的机会。
正是如此,在春秋时期有大量其它国家人才前去投奔,比如在楚国因为和令尹抢美女而远走他乡的巫臣,就投奔了晋国且出计谋大败楚军。晋国以他的开放包容性,建立了当世最强的人才队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六卿也一直是晋君手里争霸天下的王牌。
然而春秋末期,因为公族羸弱,晋君逐渐成了六卿贵族的配角,六卿相互厮杀争夺利益,晋国这部强大的国家机器就这样一去不回头江河日下。
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包括曲沃(晋都)在内的大片晋国土地、人才,战国的前半程,魏文侯励精图治开创魏国,任人唯贤,重用了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田子方等人,灭中山而开秦河西数百里土地,魏国国力大振。
然而自从武侯起,魏国又逐渐走回了“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老路子。
而后百年,吴起、公孙鞅、孙膑、范雎等当世之顶级人才,无不是长于魏,而因不受重用或其它原因出走他国。
吴起在魏时镇守河西,秦闻风丧胆不敢来犯,因出身不如田齐,本是众望所归的丞相之选也未能如愿,而后吴起任楚国令尹,楚国焕然一新;
公孙鞅本是魏丞相公孙痤门下之人,甚至公孙痤死前专门向魏王点了此人也不了了之,而后公孙鞅入秦,整顿吏治,重修法律,使秦最早走上中央集权的快车道;
孙膑本是魏国大将庞涓之同门师兄本欲投于魏国建功立业,因才华过人受其师兄迫害,而后含恨投奔齐国,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大败由庞涓所率之魏军;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之门客,因被他人陷害叛国被处于鞭邢和侮辱,而后含恨出走秦国,为秦王提出“远交近攻”战略,奠定秦一统天下之志。
这些人才,如果被魏王所重视重用,也许历史将是另一幅画面?想起孔明先生于出师表中名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魏国或者说魏王,正是在一片表面强大的空壳下,渐渐迷失自己,刚愎自用,放贤臣忠良而用污吏小人,这也是魏最终没有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与魏国短兵相接的秦国,就是这样吸收了魏国而来的顶级人才,一点点的把魏国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