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讨论了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半途而废。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人是有惰性的,总是容易放弃,有的人克服了这个问题,取得成功,大多数人没有克服这个问题,庸庸碌碌或者总是失败。
大多时候,谁都不想“半途而废”,可总是犯同样的错,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总是“半途而废”呢?
笑来老师给出的答案依旧很犀利:
因为,我们往往在“坚持”“努力”去做一件事,而如果一件事,需要你“坚持”和“努力”,基本你就不可能做好。
解析如下:
观点:不要坚持!
第一、你不需要坚持,因为骨子里不愿意的、需要坚持才行的事,基本你就不可能做好;
因为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你努力和坚持,那么说明你不想做这件事啊,你骨子里不愿意做,肯定做不成。
方法论:做事有技巧!
第二、不需要坚持就能持续做好事情的三个技巧!!!
1、正面赋能:给事情赋予重大意义
譬如笑来老师,学习英语单词,结合学成后的预估收益,均摊到每个单词50元,每天学100个单次就赚5000元,动力十足。最终短时间内成为新东方英语老师!
2、负面刺激:思考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负面意义。主要反思下面三个问题
a,如果我没有这项技能,那现在有什么事儿我根本做不了?根本没有机会?
b,在将来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怎样的机会?
c,如果我最终仍然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跟哪些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有多么凄惨?
3、通过社交来学习
接近牛人,或者哪怕关注牛人。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参加真正有牛人的圈子活动,读牛人的文章,研究牛人的工作生活习惯等等。另外有一个重点需要关注:远离负能量的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本周回顾的章节,还是跟以往的章节一样,观点犀利,一针见血,而论证过程又很朴实,说的道理、列举的例子都来自日常生活中,听起来简简单单,但细想之下:好TM有道理啊!
反思自己:
首先是从没意识到,原来“坚持”不仅不是做成事情的关键因素,反而越靠“坚持”做事情,越做不好。其次是回想这么多年,误打误撞做了一些事情,通过这些小事发现自己还是掌握了做成事情的前两个技巧:正面赋能和负面刺激。
比如高3那年,早上起床,连续一年,我都是整栋楼起得最早的那个人。假设学校规定7点半上早自习,6点半广播会响音乐,我6点40已经到教室了。我其实在家里挺爱睡懒觉的,为什么高三时起得最早呢,因为我赋予了早期很大的意义:可以多背几道题目,考试可能多考几分,考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而我高中时定的人生目标其实挺短浅的,就是考个本科,结果通过1年的努力,我这个中等生,居然高考拿到了高中三年最高分,上了大学。
从小我在河边长大,身边的小伙伴都会游泳,且水性不错,好像唯独我不太会,连最基本的狗爬式都只能游20米左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估计还是太胆小了。后来长大了,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发胖,寻思着要开始健身了,于是想起游泳这件事,一直还是心结,心里跃跃欲试想去尝试,但迈不开步子。后来还是看到蔡康永说的那段鸡汤:“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一下刺激到我了,于是下定决心去研究,最后居然自学了两次,就完全掌握了正确泳姿。当时就感慨:还是要刺激下自己才行啊。
但一直以来,第三个技巧还没有很熟练:通过社交学习。
可能以前我自己平时比较爱玩吧,所以结交的朋友好多都是比较喜欢吃喝玩乐型的,大家的学习氛围也不是很强,所以一直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好在从17年开始学习得到,然后跟着各位大牛老师的专栏,开始增长认知,然后赶上知识付费大潮,加入了一些学习打卡群,才慢慢找到一些学习的感觉,总的来说,这几年进步还挺大的,无论是从认知还是学习方法上。
不过还有一个欠缺,就是线下链接学习的次数还不够,太集中在线上学习,有一个弊端,容易不接地气。比如你身在长沙,却天天跟北上广深的学习群一起打卡,时间长了,其实就容易脱离本地的圈子,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思维习惯,这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实还是有一些影响的。这是以后要注意的地方。
总的来说,我觉得首先认识到一味的坚持并不能把事情做好,就已经成功一半了,至少不会掉进“死胡同”里。其次,能够长期持续的做好事情的三个技巧,其中第一个技巧“正面赋能”和第三个技巧“社交学习”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也可能是大家平时容易忽略的。中国式的家长教育,以及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大家普遍都掌握了“负面刺激”技巧。
所以接下来,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给事情赋予伟大的意义,然后去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正能量小伙伴,一起去践行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