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写人物访谈,但是我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并不喜欢套路式的,也不喜欢录音。所以当我了解到一个人之后,我如何写下去呢?时间序列?还是蒙太奇式的方式叙事?还是根据一个人的心理发展?
写一个人的故事
这几天我想写小峰的故事。一个来我们城市山居游学的男孩,大概不能说是男孩吧,是一个男人,有妻子有孩子。
他说他的妻子这样说他:死人在家,死人不在家。
这句话里,包含了很多的意思。他是一个喜欢到处走走,寻师问道,探索人生终极意义的人。家庭生活,对他来说太过于沉闷,乏味。在家里他是一个死人,只有出去了,他才感觉到自己活着。但是对于身边的人呢?一个人活着仅仅是为了自己吗?不用照顾好身边的人吗?这是我的疑问,我们的交流过程中,时不时地,我会我这个疑问引出。
第一次见小峰,就在文殊院。记得印象很深的是,他会说很多的道道。说起健康,他会引出道家的某些理论,是那种看了很多的书,很专业的样子。
第二次相见,是在世纪公园梅花茶会上,没有交流,点头之交。
第三次,我们还不是很熟的时候,我向他发出邀请:“你好,小峰是吧,我今年想为一些来我们城市山居体验生活的小伙伴,写一些个人专访,我自己也喜欢这方面的写作。”
小峰稍微迟疑了一下,说道:
“好啊,我看看时间安排。”
就这样,我们确定了这次采访。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一个特定约定时间的采访,我们一起做了些事情,逐渐对这个人多了一些了解。
效率
和小峰的交流中,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字,效率。小峰的寻师问道,他就像找到高效解决身心问题的方法。
“看书,并没有什么效率。真正有所得的人,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感悟到的东西写在书里吗?论语不是你那种看法,道德经也不是,那些悟道的书也不是。自己看书,是一个低效率的事情。”
“传统文化里的学习,太慢了,还在学习古人的那些东西做什么?现在心理学用了科学的研究手法,早就把这些古典里的东西研究透了,心理学是很高效的,他给你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当下就能看到效果,这就是效率!你学国学,学个三五年都没什么感觉的。”
“这样做,太没效率啦!”
和小峰的交流中,这种效率论经常性地出现在他的语言中。所以不管做什么,学什么,他总是倾向于学习那些至少是名气大的,成就大的。
小峰有不少的心理困扰,空虚与焦虑。他不停地走啊走,想有效率地解决这个人生中的大问题。
海灵格
和小峰的访谈中,他谈了不少的海灵格,就是心理学领域的家排系统。他走啊走,终于在一个地方驻留,就是海灵格,他说他找到了自己的导师。
“家排解决了我的问题!”
他给我讲意识与潜意识,讲意识的批判区,我们的局限在于我们的防御区太强,我们总是大脑在思考,也就是意识在思考,在主导行动。
而意识的认知是整个有局限的,我们要认识到意识批判区的存在,不断地让这个批判区弱化,这样就能不断地扩展我们的认知。随着我们认知的扩展,我们的生命层次就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意识世界是可以改变的,扭曲,加工。
“去直接改变程序,你想想这多么高效!”
我对小峰所说的心理学是一知半解,但我能看得到他的热情。讲这些的时候,他是活着的。
我问:“那你还有焦虑吗?”
“有啊!我还没有学好。”
这是他的路,还在探索中。
成长的故事
“那些你觉得最弱的部分,最终成了自己最强的部分。”小峰如是说。
小峰在很久以前就很焦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得不到认同,就这样跌跌撞撞,走过了这么多年。身心的焦虑一直鞭笞着他,让他不停地变,不停地学,思考,最终成就了他现在的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久病成良医。
他说,在上小学的时候,有过一次转学经历。从乡村的学校,转到县城的学校。也许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学习,但是,对于小峰,这对他的冲击,在心理埋下了很大的阴影。
“在县城的学校,经常被人看不起!得不到同龄人的认同,玩不到一起去。总是低人一等的样子,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心里就有创伤了,也在那个时候,开始看起了武侠小说。”
“两种环境,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学业上,都没有调过来。这种焦虑和对生活的质疑,到了初中,还是这样。”
“高中的时候,我喜欢踢篮球,做这些事情,找的一些认同感,精力得到释放,焦虑的问题,到是放下了不少。”
“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学习的是计算机,觉得没意思,就选修了法律,最后还是觉得没意思。”
“从初中到大学,我喜欢玩游戏,看小说,看电影,看书,这些都是引起我思考的东西。”
“在大学里,我尝试了不少的选修课,一直在探索,最终也没能解决我的焦虑问题。”
但这一路的思考,积淀,有意无意把小峰推向了那一条路,心理咨询,这是后话。
大学毕业后,小峰去留学了,去的是德国。
他说“我英语不好,所以我去了德国。”
“那你德语好是吧!”
“去之前我没学过德语。”
“啊?那你去了德国德语学好了吧!”
“没有,因为语言的障碍,以及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德国留学的那几年,是我人生最黑暗的几年。心理几近崩溃。”
“你想想,德国人人高马大,就连女人都比你强多了。在德国生活就只那种压抑,抬不起头来。”
“别人问我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我一无所知,不知道论语,不知道道德经,不知道书法,什么都不知道。感觉被世界遗弃了!那种痛苦,你根本无法想象。”
“在德国学习,没有毕业,那真的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逃离了国内,在国外,他感到更孤独,更无力、焦虑,他找不到那份认同感。
德国回来,就是工作。计算机行业。做线上教育,和几个人合伙做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刚开始的时候也是风生水起,做得很好。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受到竞争对手的攻击,事业慢慢地走下坡路,到最后对这个行业没有了热情,也就离开了这个行业。
奋进
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小峰进入了心理学领域。这这个领域,过往的痛苦经历恰恰成了成长的养分。在心理学的领域,他像是鱼儿入了水,终于找到了那份畅快的感觉。
他说“我找到了自己的路”
“接受一切,体验一切,没有什么我好恐惧的了。”
现在的他喜欢学习精酿啤酒,做一个心理咨询师,还是到处走走,心态平和。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小峰的生命探索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小山访谈录第一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荐呦!
小山[suiyi12598]
自由职业者,走在作家的路上。
他说:钢筋水泥,诗意栖居。
他一直在探索简单、鲜活的生活之道。走在生命探索的路上,写一写文章,给阅读的人一些帮助,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