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喜欢看灵异小说,受其中一篇小说内容的感召,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字”叫“如心”。如心即“恕”,希望自己能够恕人恕己。很喜欢这个名字,面对新朋友,便介绍自己是“如心”。
有一次参加秀萍老师的系统排列工作坊,她提到有人不喜欢父母所起的名字,应该进行觉察。她说自己以前也不喜欢自己的名字,觉得浮萍无根随风飘浮,后来从内心接受父母,就觉得自己的名字非常好。
当时我也进行了觉察,似乎是有一些不能接受父母的感觉,但又似乎不完全是。后来,渐渐不再强调“如心”这个名字,对本名也越来越喜爱。
在家里和工作单位,用本名非常自然。但在学习成长圈子里,看到自己的本名,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不知道这样的感觉从何而来,直到听到徐文兵老师对中国传统姓名系统的讲解,才有所了然。
学习之后,发现姓、名、字、号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系统。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
“姓”,《说文解字》记载:“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姓”的本义是“生”。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据推测,它来自于图腾崇拜物。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
“名”,《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礼记-内则》记载:“婚生三月而加名”,即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男子二十岁时要结发加冠取“字”,这时就认为他已成年可以娶妻立室进行社交活动了;而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及笄礼(即别上簪子束发)时取“字”,表示已可以许嫁婚配。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故“字”又称“表字”。古人对“名”、“字”的使用是十分讲究的,“名”与“字”用于不同的场合、对象。一般说来,自称用“名”,尊长对晚辈、师长对弟子、位高者对位卑者,可以直呼其名。
而“字”,可以说是专供别人称呼的,尤其是位卑者对位高者、晚辈对尊长、平辈间,都应称其“字”,以示敬重。如果位高者对位卑者、尊长对晚辈称其“字”,那就是一种特殊待遇了。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但据徐文兵先生说,“字”是成年后自己取的,“文兵”就是他自己取的“字”。这样看来,我给自己取“字”为“如心”,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我喜欢我的“姓名”,但我通过取字“如心”,表达对自己的期望和祝愿。我字如心,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