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学毕业转入工作后,最苦恼的事情大概是喝酒了。
公司聚餐喝酒,部门聚餐喝酒,同事聚餐喝酒,出差见客户喝酒。
对于啤酒而言,基本一瓶不到就面红耳赤,困意上涌,再喝下去必去厕所吐上一回。至于白酒、劲酒、葡萄酒、黄酒一流,更是沾杯必醉。
每次听到类似「听说越容易红脸的人越能喝」内心必然惶恐,面上必然苦笑。
家中从小就没有喝酒的氛围,爸妈逢年过节偶尔自斟自饮些许葡萄小酿,不会强迫晚辈陪同,其他长辈也对酒文化不感冒。第一次喝得多了还是大学班级聚餐之上,碍于不敢拒绝只好一起举杯。入口只觉涩、苦、辛、凉,及腹如同吞冰,又如热汤翻腾。不等第二杯就开始脸颊发烫,口喷酒意,气血上涌,似乎思考速度都变慢了以至于还没把想说的话在脑子里过一遍就说了出来。之后虽然不会出现酒后断片、撒酒疯的动作,但眼皮子在酒意的冲击下格外沉重,只想找个地方趴着一觉到天亮。
醒来的第一感觉,酒真特么难喝啊;第二反应,没洗澡身上真特么臭啊。
去山东出差的一个多月大概是我为数不多的噩梦,逢餐必饮,逢饮必酣,不胜其烦。盛传山东人直爽、好客、热爱酒文化,实际是好面子、好权力。喝了就是给他面子,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不服从于他。因此我对山东和山东人没有任何好感,因为我所在山东经历的一切没让我觉得有任何「孔孟」的氛围,原谅我开个地图炮。能喝之人会诧异不善饮者一杯的微量,在他们看来也许就是你矫情或者说没放开来喝,也并不奢求别人能为自己换位思考。
领导经常带着安慰和不值一提的语气和我说,我之前也像你这样只能喝多少balabala,但是习惯就没事了balabala。
我心想,谁特么稀罕这种习惯。对酒精饮料没有任何的好感,所以我至此和以后都不会对酒上瘾,大概也体会不了「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这样的乐趣。
之前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酒量」是酒精代谢能力的略称。天生少量饮酒即可出现面部发热大概是酒精能力代谢差的体现。而所谓的「通过不断喝酒锻炼来提高酒量」不过是通过长期、持续的饮用来对神经系统提高耐受性麻痹,延长酒精对身体的反应。换句话说,只是神经系统认为你还能喝,但是你的代谢能力还是依旧。但是这样的话对别人说了,大抵上是无用的。该喝的人还是在喝,直到身体告饶。
「汝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这样的「酒量」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