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了,自十二岁离家至今,对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淡,村里的人都住上了新房子,把房子盖到了田里,老房子大都成了废墟。我们家也于几年前从山顶上的老房子搬到了马路边的新房。今年春节终于全家团聚,我也回到了老家寻找童年的记忆。
从马路进来,绕过一个池塘,順著上山的弯曲小路走,最上面那座泥砖盖的瓦房就是我们家的老房子了。
童年最美好的事之一就是去放牛,在山上和夥伴們一起鑽山洞、捉迷藏、草地打滾、爬樹、打仗、窯紅薯等。
鄰居家的屋後,屋簷地上的沙子裡藏著許多小“沙牛”,小時候常以挖到它們為樂。
来到了后门,因为前门要路過一户人家,她家狗会咬人,所以我们现在偶尔回来都是走这个侧门,出去就是后山。开门啦——以前的锁匙是这样滴!
这座房子是爷爷和他的哥哥即我的伯公一手盖起来的,从开荒挖地基开始,用泥土做泥砖、砍树泡池塘里拿来做房梁,一点一滴都是靠人力、靠自己双手慢慢盖起来的,那时我年纪还小,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和二妹是在老房子出生的,其他弟妹都是在这房子里出生的。房子落成时,应该是村上最好的房子之一了。
有一个小四合院,地坪用来晒谷和平时的日常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外面还有一个小院用来喂猪、鸡;还有柴房、厕所、鸡屋、猪屋;
我的“閨房”,童年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擁有一間自己的小房子,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後來才建的這兩間小房子,隔壁是洗澡間。儘管房間很小,只能放得下一張床和一張書桌,下雨時還漏雨,大叔叔回家時就變成他們的臥室了,我依然很珍惜這個小小的空間。記得剛住進來時,我特別激動,還鋪了地墊,忘了是拿什麼來鋪的啦。
這是我們家客廳。當年入住時爸爸朋友送了些禮物,其中有口老式大掛鐘在當時可是稀罕之物呢。這樣構造的房子在當時的村里也是數一數二的。
爸爸媽媽的臥室。當年兄妹多,這裡面放了兩張床,爸媽住裡面那張,我兄妹三人住外面這張。好像在這之前我是跟爺爺住對面那間的。
這是後來大弟弟的房間。最早是爺爺的臥室,放兩張床,爺爺住裡面,我住外面那張。再後來爺爺去世,他的床被燒了,他的哥哥即我們的伯公因一輩子未婚,一直和我們生活,早期是他一人住老房子,後來癱瘓了就住到了這間,他特別重男輕女,很寵愛我大弟弟,在他生病在床期間,我弟也是事無鉅細的照顧他,當然還有我媽和我妹她們也幫忙照顧。我一直在外讀書,回來機會不多。
每個房間都有個尿桶或尿缸,用來收集尿液,儲存種莊稼和菜用的肥料。
後來建的浴室。以前是在屋後,雞舍門口,是露天的。因為幹農活,回來很晚,我自己以前沒有電燈時我們點煤油燈照明,晚上媽媽洗澡時總讓我幫提著一盞煤油燈和她一起到屋後洗澡。
院子圍牆外的地和龍眼樹。下面這塊地當時已經打好地基,是準備將來蓋房子的。可這麼多年過去,一直沒蓋。後來奶奶就拿來種菜,每天細心照料她的菜園子,菜都長的很好。有時我們會幫她提些尿下去,從上面引條水管到下面澆灌。我們家用的是井水。挖的十幾米的井。
下面的那個地坪也是我們家的,用來曬谷用。旁邊的那間是谷倉和倉庫。地坪外的一大片地也是我們家的,用來種菜和種了些果樹。不過因為陽光照射不夠,產量不高。所以媽媽還在外面較遠的田裡種了菜。小時候養豬要吃很多豬食,媽媽種了很多菜都是拿來餵豬的。
走廊的這頭還有一間房是小叔的。後來他也在玉林安家了,很少回來了。走廊盡頭那間房子是奶奶的臥室兼放東西(米、稻谷、谷羅等)。小妹一直跟她住。
出來就是後院。空間不大,但是是我們家的雞場,雞平時都在這些地方活動。左邊那一排房子是豬圈。當年我們家經濟來源主要靠養豬,每年賣了豬就可以教學費。碰到豬跌價的年頭,收入微薄。
後來養豬不值錢了,兄弟姐妹們也大了,昔日的豬圈也成了儲物室。
柴房。我們家是柴火灶,又養豬。每年要燒掉很多柴。我們常常在放學後要去收集柴火回家來燒火做飯炒菜。每年秋收後勤勞的媽媽就和村上的婦女到處去砍柴,我們家三個柴房都是滿滿的。過冬不愁。
盡頭那間是毛廁。當年我們的這款廁所也是村里較先進的了。幾乎跟現在城市的設計差不多,只是它的糞便儲藏不是在地下,而是在它後面而已。每次滿時媽媽就要挑到後山淋樹木。
打谷機。收割時都是靠人力抬到很遠的田裡,早已退出了歷史舞台。
房子的後面。當年的浴室就在這外面。後來搬裡面去了。
屋後鄰居的曬谷場。
屋後的竹林。
陸基。以前這個是大家最愛砍來燒的柴火。沒長高就被砍光了,因為供不應求。現在燒柴人家不多了。也就沒人收集了。
我們家的荔枝樹也已老化。當年爸爸想辦個小果園來著。
童年最喜歡的野果:捻子。想念那滿山遍野的捻子花開時節,我們在山間徜徉、流連忘返。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憶。
這條小路的盡頭山谷裡有我們家不少田,如今都荒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