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22)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书中译文: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我的感悟:
读《论语》时,发现孔子多次提到诗经、评价诗经,且诗经又是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读到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时,我便决定学完论语背诗经。
如今,《诗经·国风》已全部背诵完,“小雅”也快结束,大约有二百四十多首了。虽然背着忘着,我也坚持经常复习,希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烂熟于心,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变得更好。
今天,孔子不知道什么事让他做出如此感叹: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去做事,进行“实战演练”,却“不达”,即办不好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让他跑跑外事活动,协调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又“不能专对”,遇事不能随机应变、独当一面。像这样的人,就真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了。对这种人,孔老夫子给予了无情的否定,“虽多,亦奚以为”,你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我汗颜。感觉孔老先生在说我。
我通背《论语》,《诗经》也即将诵完,别说用在指导工作生活上,就是写个小短文也拽不好,动不动还得搬书查某度。“虽多,亦奚以为?”
一直羡慕书读得好、拥有渊博学识的人,现在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而不进行实际操作,不用实践去检验,永远只能是“行动上的矮子”,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
我知道,孔子是敲明亮响反对应试教育,反对“孔乙己”式的书呆子。我们身边也不泛读很多书、又会写论文的人,但一到上课,则东拉西扯,刀不到正点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做学生更是如此。课文、公式、原理都会背,可未必会做题。如今的考试题,都是结合生活实际的实践题,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读死书。即使会考试,考上名校,找到工作,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困难,也不算真学到知识,反而是“读书死了”。
B大医学高端人才张*生,读书多,考分高。他希望人世间人人都不得病。做为医生,技术对他来说不成问题,但工作中需要合作才能共赢。他却难以摆平同事关系,为此换了很多工作。最后干脆放弃工作,失业18年限入赤贫,成为传说中的贫困户。孔子说:“虽多,矣奚以为?”
网上有一个段子:一男子找一半仙预测未来。
半仙:你25岁会遇到心仪的另一半,28岁会成为两个孩子的爸爸,30岁……
男子(打断半仙):拜托,我现在31岁了还没找到女朋友,哪来的另一半和两个孩子?
半仙:请问你的文化程度如何?
男子:我是xxx大学的博士生,我在xxx领域有比较深的研究,我……
半仙:怪不得啊!不好意思,这不能怪我预测不准,难道你没听说过“知识改变命运”这6个字吗?
看来这并非笑话,张*生应属于此男子类型。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读书无用。我的另一个男神樊登老师,在自己事业受挫,思想迷茫,压力山大,精神抓狂之时,他开始了读书,读《论语》,读好多好多对《论语》的解读,越读心里越敞亮。他读心灵、家庭、事业等各种类型的中外好书,从中汲取了知识,洗涤了思想,提升了智慧。后来又创立了“樊登读书”,以影响更多的中国人爱上读书。
读书改变了樊登老师的命运,他收获了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还影响了几千万的中国人向上向善。当然,泡妈也是受益者之一。读书治好了我的更年期综合症。
樊登老师说:读书有用,且应该经世致用。即便书中讲的未必都对,但总比自己瞎琢磨的强。
闭门造车,肯定会走弯路,难以提升。就连光芒照亮现代科学发展之路的牛顿还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他阅读了笛卡尔、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等这些科学巨人的书籍和研究成果,才有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和牛顿三定律等。
我们做不了牛顿,也无意成牛顿,但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如果读书能帮我们解决某个问题,岂不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
《论语》开篇就告诉我们,要边学边习,尤其是“习”,它是应用内化的过程,是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困难解决了,必将激发学习兴趣,挖掘自身潜能,才能体验学习之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可见,读书很实用。但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孔子这段话是告诉我们,读书学习要增长智慧,通权达变,遇到问题要会随机应变,不要成为考试机器的书呆子。
想想我自己,也读过书,也享受过读书的美好,但有时遇事还会犯轴,可能还是读的少,死读书,仅仅是接受和掌握,没有去思考、探究、体验,所以不会联系实际。
《论语》“子路篇”第5章,孔子告诉我们,学以致用,才是真本事。
不过,我觉得,仅仅是读自己喜欢的文字,用不用也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