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爱的“反义词”
当碰到孩子表现顽劣,不听话时,我们常常会有一个念头冒出来,是不是平时太宠着他了,才让他如此不听话?
“太宠着孩子”,很容易就会被定义成溺爱。
溺爱,望文生义,“溺”,意为过分、无节制。很多人想当然地把“溺爱”理解成,过分而又无节制的爱,也就是“爱太多”。所以,不“溺爱”孩子,就等同于要收回对孩子的爱,给孩子的爱少一些。
真的是这样吗?
溺爱的本质其实跟爱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爱的背后,一定伴随着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自由。而溺爱的本质,则是一种控制。
这样说起来非常抽象,也很难理解。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
比如,你正在给孩子准备一顿他爱吃的饭菜。你爱意满满地在厨房忙活了一个小时,把饭菜端上桌子之后,全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到底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这就是爱。
可以看到爱的背后,其实就是接纳、尊重和自由。你尊重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所以你给了孩子选择和尝试的自由,吃什么和吃多少都由他定。同时,你对他的选择保持接纳,不会试图要求他非要吃某样你觉得营养更好的菜。
但溺爱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你为孩子做了一桌他爱吃的菜。你帮他剥好了虾,你对他说:“妈妈刚才帮你把大虾都处理干净了,我花了很多时间挑去背上那根筋,所以这些虾你必须吃掉。”
或者,你对他说:“这条鱼的营养特别好,所以你一定要吃掉。蔬菜也别忘了吃,因为只有荤素搭配营养才均衡。你不吃的话妈妈就不高兴了。”
又或者,你的言语里没有直接表露这种“你一定要吃掉的意思”,但当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意思吃东西时,你会表达一种不满,比如“妈妈这么辛苦做的饭菜,你怎么只吃了这么点?”这些话让孩子感到愧疚,因为他似乎是辜负了你的一番好意。
在这些情况下,孩子为了让你感到高兴,为了让你满意,他们吃下了这些饭菜。但这却是溺爱。而溺爱总与控制、害怕、不信任伴随。上面所说的例子里,你在控制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你在害怕孩子不能摄取充足的营养,你不信任孩子有自己把饭吃好的能力。
所以,当扒开“溺爱”的外衣,它本质上其实是“反爱”的,是“打着爱的旗号控制和包办”。
《与神对话》中说过,一切人类的行为,大到战争还是和平,小到育儿方法,源头思想只有两个,爱和恐惧。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做着同样的事,但也许仅仅只是那一念之差,就会决定最终行动的效果。
我再举个例子,把这个意思说得再明白一些。
很多女性都会减肥。那么你是“怕”自己胖了之后没人爱,所以拼命减肥,还是你是想去好好“爱”自己,珍惜自己的身体,所以自动地去锻炼身体、少吃垃圾食品?这个藏在最深处的一念之差——一个是“恐惧”,一个是“爱”,就会带来“减肥”这个行为最终效果的差别。
源于“恐惧”的减肥,就算你最后瘦下来了,也必定伴随着身体的虚弱,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你甚至因为减肥而得病,比如厌食症等等。而源于“爱”的减肥,最终,你一定会收获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你的感觉会非常良好。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
那么,我们再回到育儿的话题上。为什么一些家长会在育儿的过程中,屡屡地在源头思想中出现恐惧?
他们怕这怕那。一会儿怕孩子走路摔了,一会儿怕孩子吃饭噎着了,一会儿怕孩子会不会因为吹了冷风生病。
从心理学角度,我们抚养孩子的过程,会勾起我们最原始的记忆,也就是,当我们是孩子时,我们被怎样对待。
孩子会激发起我们心底最原始的爱,当然,也有最原始的痛。那些伤痛可能是被我们忽视的,或者被我们藏在内心深处,不敢示人的。但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当亲密关系建立起来,我们会将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当你怕孩子这样那样,其实是在怕自己这样那样。你对孩子的害怕,实际上反映的恰恰是你自己的害怕。
如果你害怕孩子脱离了你的管教,是不是会走歪路。其实,你是在害怕自己脱离了约束,是不是会走歪路。
如果你害怕孩子懒惰不上进,所以拼命告诉他要勤奋。其实,是你自己一直害怕自己不上进,所以常常拿着鞭子抽自己。
如果你害怕孩子索求无度。其实,是你自己曾经没有被满足,所以你拼命压抑着自己的渴望,害怕自己索求无度。
这种害怕怎么来的?也许就是透过一代又一代的亲子关系,你父母把他们的害怕传递给了你,而你,又把你的害怕传递给了你的孩子。
你要记住,当你在孩子那里体会到了担心和害怕,那都不是真的他。那些情绪,无不反应着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你对你自己的不确定和不肯定,你对这个世界的害怕和不安。
所以,怎么办呢?
相信你自己是安全的,你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有爱的,你是有力量的,去相信人性本是善良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宇宙是丰盛的。
宇宙的智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多去大自然里走一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动人。去看看树叶,哪一片树叶的形状不是完美的?哪怕是被风吹落,随意掉落在地上的树叶,也无意间组合成了非常和谐的画面。
再用显微镜去看看每一片雪花。雪花从空中掉落,纷纷乱乱,落入你手心时,有一刹那的冰凉,然后,它就化成了一滴晶莹剔透的水。显微镜下,没有一片雪花是相同的,也没有一片雪花不是完美的。他们形状各异,有着令人惊叹的几何图案,那种美丽无法言喻,你简直不敢相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不管是叶子还是雪花,它们都是我们此时此刻所在的地球,所在的宇宙的产物,既然渺小如它们,都是完美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不是完美的?
带着爱的信念去看待孩子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是怀胎十月,在妈妈子宫里,从一颗受精卵开始,通过细胞分裂,一点点长大的。最终,我们拥有了完美协作的身体各个器官。
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动人的一曲乐章。怀胎十月,哪怕途中出现了一点点小差错,我们可能就无法“问世”,无法到这个世界来看看它的美好了!这样一想,你是不是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神圣的?
当抱持着这样一种信念,你再去看看你的孩子吧。
他睁着大大的眼睛,用手去抓饭菜,张开小嘴,啊呜一口,吃掉,然后再偷偷观察一下你的反应。你还会觉得他是那么可恶,那么调皮,那么不爱干净吗?不,不是的。那是人类最自然的吃饭方式,那是他在用自己的方法,感知食物最原始的性状、感觉。
反观我们自己,吃饭一定要用筷子和刀叉,如果不用工具,我们似乎都已经不会吃饭了。我们出门去旅行,要带很多很多的东西,手机、充电器、钱包、钥匙、银行卡、牙刷、牙膏、杯子、毛巾等等等等。没有这些所谓的“生活必备品”,我们似乎寸步难行。
人类经过农业革命、技术革命,一次次地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从科技的应用方面,我们似乎在进步,但在人类与自然的链接层面,我们正在一步步地远离自然,远离宇宙,远离那个孕育我们生命,带给我们滋养的地球母亲。(再回看一下《人类简史》,找一下这方面的讲述,扩充)
我们的始祖,原始人类。他们没有手机、充电器、钱包、钥匙、银行卡、牙刷、牙膏、杯子、毛巾,但他们却知道方圆500里之内,有哪些树木,哪些树上的果子可以找来吃,这些果子各是什么季节成熟的,哪些地方可能有危险的动物藏身,如果受了伤哪里可以找到有疗伤作用的植物,哪些地方晚上躺下来可以看到最美的星空。
对你所生活的环境,你可以做到像祖先一样了如指掌吗?可能万分之一都没有。
当你想到这个层面,你还会去阻止孩子探索他身处的世界吗?
当孩子学会爬行,他想看看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什么,他东爬西看,非常兴奋。这时,我想你应该不会再像从前那般怕他弄脏裤子而阻止他的探索行为了吧。
你能做的,就是先把家里的地板打扫干净,再把一些尖尖角用防撞条包裹起来,把一些可能有危险的物品收拾起来。
然后,把孩子放在地面上,任由他爬行吧!
此时此刻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旁边充满爱意地看着他,在他呼唤你帮忙的时候,过去帮帮他,这样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