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作品。阅读各种作品就是我们大脑的输入,我们自己消化吸收之后,变成了自己的智慧。阅读的第一步是了解作品,我们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作品,最好把自己想成是作者。对于高效阅读者,必须要分辨非凡的作品和平庸的作品,必须要思考,才会消化和吸收作品的精华。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类型
我们阅读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只有喜欢的作品类型才能读地更深刻、更透彻!
最原始和最淳朴的作品是文字,几千年一直都是文字在承载历史,一直都是文字在传承经典。打开四大名著,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
美术作品也是几千年的经典,通常是作者死后才值钱。再后来有了相机,就有了照片。再后来有了摄像机,就有了电影。
再后来有了电脑,有了软件,就有了p图,有了特效。再后来有了互联网,就有了信息时代,各种文字,各种图片,各种音乐,各种电影,各种视频,各种小视频。
2.作品是一种表达
所有作品都是作者的一种表达。
对于高效阅读,了解并熟悉作者的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特别是阅读一些较难的作品,我们必须要清楚作者的表达方式。否则,我们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像我们自己说话一样,每个人的讲话方式都不同。大家在一起时间待长了,自然清楚对方的表达方式。例如对于文字,有人喜欢用流行语,有人喜欢用严肃的书面语,有人喜欢用俏皮话,有人喜欢用反语,有人喜欢用晦涩难懂的长句……。高效阅读,我们必需要了解和熟悉作者的表达方式。作品是作者对生活,体悟和专业技能的表达。
作者的体悟通常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多数作品就是对生活的念念碎,只有好的作品高于生活。所以有些作品平淡无味,有些作品名垂青史。很多作品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通过阅读作者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来扩大我们自身的阅历。所有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有我们想要学习和吸收的内容。尽量阅读原著,用心去体会作者内心的表达。
阅读翻译的作品通常会感觉有些不对劲,因为原来的表达可能已经被改变。不管是电视电影还是文字,已经很难感觉到作者原有的表达方式,有一种变味的感觉,可能我们更多的需要去熟悉译者的表达方式。例如看一部美国电影,中文字幕和中文配音,中文字幕和原始的英语配音,英文字幕和原始的英语配音,感觉肯定不同。看原生态的电影,哪怕没有字幕,也能感觉到作品内心的表达。
3.作品是一种分享。
有些作品是独享的。
有些作品不想让别人看到,比如日记,这些作品我们基本上也读不到。我们只能读人、读心,通过我们表面的言行举止和表情等读到作者的内心。有些作品是分享的。
基本上80%的作品都是自嗨型,这类作品的目的很单纯,只管表达自己就好,没有其它目的。这类作品的有效信息较少,对于读者的价值较低。对于高效阅读必须要追求干货,可以直接忽略自嗨型作品;必须要高度清楚作者分享的是什么,对自己是否有价值。
独享型作品和自嗨型作品其实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锤炼,有朝一日终会炼成一把利剑!毕竟作者自认为价值度较高才会分享,好的作品要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
4.作品是一种思考。
所有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和工作的思考。
-
作者对自己的反思。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是作者,我们会怎样创作作品。我们会记录我们的生活经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读到的,学到的……。如果继续不下去,我们再去学习更优秀的作品,读取他人的精华,找一些素材或者灵感的火花。再继续打磨,直到这些内容成为一部作品。 -
作者对他人和社会的反思。
一般的作者用眼睛看世界,好的作者用心体察世界。他们会思考别人的人生、生活和工作。他们有独到的见解、看法或说辞,让这些平凡不平凡。 -
作者引发读者的反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作者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发言权,但是作者也有想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作者也有留下悬念的地方。好的作品自然会引发读者的反思和共鸣,让读者感同身受。有些作品就是复制拷贝,这注定是平庸的作品。
5.作品是为了赚钱。
现在的商业广告各种高大上,想尽一切办法把读者骗得痛哭流涕。高效阅读必须要自动过滤商业广告,将重点聚集于作品本身的闪光点,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吸收作者的精华。
回想80年代,拍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想法就很单纯,可能真的就是想通过电视剧的形式给老百姓看名著,演员的工资也是相当低,拍摄会耗费几年的时间,准备也很充分,这样拍出的作品就是经典。放眼当下,一年拍几部电视剧,比的是谁家收视率高,比的是谁家大牌多……这些的作品只会红极一时,看过就过了,会让读者感觉一丝空虚,不禁感叹,真没什么看的!
如果有收获,请顺手点赞、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