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其螺旋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数列,而斐波拉契数列的两项间比值,无限接近黄金分割比例。
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引言
N年以后,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机器人Housekeeper,事无巨细的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公路上跑的自动驾驶汽车,或单个疾驰,或连成一串,人们坐在里面办公聊天;医院里,坐诊和手术的医生全叫watson和达芬奇,药房的机器人药剂师根据每个病人的DNA序列和病情配制药物。
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人工智能(AI)已经来了。那些看起来很像科幻片的情节,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一一应验。
人工智能会不会来抢我们的饭碗,让我们的任何隐私无所遁形,让穷凶极恶的恐怖头目肆意妄为,让人类提前game over?答案现在谁也说不好。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给我们带来巨大冲击。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人?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这个科技感十足的名词,吃瓜群众之一表示,脑子里有一连串的问号。
据说人工智能是一门相当深奥的技术,而市面上讲人工智能的专业书,大多晦涩难懂。所幸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智能时代》系列,为我等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开启了一扇了解AI的窗。让我们得以抽丝剥茧,逐步勾勒AI的面貌。
通俗的说法,人工智能并不是让电脑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基于大数据,建立合适的算法模型。再从数据中寻找人们预先想不到的规律,把规律应用到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
因此,人工智能有三个必要的要素,首先是以计算能力足够牛的超级计算机(服务器)为代表的硬件,二是有海量的可用来处理和分析的大数据,三是用于分析大数据的、合适的数学模型。
现如今,这三个要素都逐渐成熟,所以人工智能在经历一段走弯路以及沉寂期以后,突然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许多国内外公司争先开发人工智能的在线翻译、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个中翘楚当属google公司。他们在今年三月份,用阿尔法狗打败国际围棋高手李世石,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Google在我们以前印象里,只是一家以搜索引擎著称的互联网公司。可是按照《数学之美》的书中描述,谷歌公司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涉足人工智能领域,其实说它是一家数据公司更为确切。
看完《数》之后,我们就会了解,谷歌的无人驾驶车、谷歌大脑之类的布局,都不是毫无关联的散点。一项项重要技术的突破,成为下一个AI产品的发展基石,引领和推动世界AI的发展。
关于人工智能,我本人有几点疑惑,在看《数》和《智》以及一些延伸阅读时,收获了一些想法。以下四问自答属个人观点,不代表他人立场。
“人工智能”能做创造程度高的工作吗?
能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在大众意识里,可能对人工智能之“能”(能力)有两个极端的认知,要么是它无所不能,要么它只在解决一些人们重复和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上有优势。当然我们知道,既然它和人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至少人在漫长进化史中生成的一些本能,和全身能力综合协调方面,人工智能还远远不及。
但人们担忧人工智能会导致自己丢工作,这种想法不是臆测。以艺术创作为例,PingWest前段的年度交流会上,一家从事图像识别处理的公司,分享了机器“画”水彩画的成果。只要人给了机器适当的规则和数据,机器就可以在其给定条件下,画出一副画,或者是扶桑花,或者是埃菲尔铁塔。而盲测时人们并不能分辨是人,还是机器所画。
玩过乐高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乐高积木有不同的模块,它家颜色各异的小砖块,叫foundation产品(区别于以电影、游乐园等主题的机会产品),有带四个小圆柱的、八个小圆柱的、高的、矮的、方的、圆的。因为模块标准化、接口标准化,理论上只要我们能想到,这些模块可以组合拼成任意形状。
想下我们从事的产品设计工作,如果顶层的系统架构足够好、标准化程度足够高,何尝不是把不同模块做集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由合适的程序语言,规定好设计规则或约束框架,人工智能是不是就能把产品“设计”成任意想要的结果,可选方案多、执行还快。
所以以此类推,音乐创作、建筑设计......,一些需要人们投入较多创造力和开脑洞的行业,也终将会是AI能涉足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