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死后究竟是怎样的,如果说死后便是一片空白似乎难以想象,想必是有灵魂的吧,人的意识在死后游荡,而在重生之后抹去记忆,留下原有的精神。而精神的存在与否,仿佛是人与动物的界限。
肉体代表的是人最本身的需求,是人身上的兽性,动物的本能,正如孟子所说:“食色性也。”这一点连圣人也无法摆脱,作为人,只能承受,而兽性控制的关键,则在人的灵魂,或者说是灵性良心,灵性良心则代表人所独有的人性。灵性良心与肉体总是不断地进行抗争,而此时正是人在与自己的兽性对抗,有的时候会是肉体占上风,有的时候是灵性良心占上风,但双方都无法将彼此彻底清除,消灭,在抗争的最后,两者又归于统一,共同完成接下来的行动。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能否摆脱肉体的约束,看清自己,遵从灵性良心。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己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查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掩饰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会憧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有这种想头了,原来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果能够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人生的价值便在于能否经历得起锻炼,在肉体与灵性良心的抗争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虽然我们的行为无法改变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等外在因素,但对内却提升了灵魂,完善了自己,而这对于人的个体来说,便是最终的目标。
“每个人经过顺人情又合理性的锻炼,就能超脱原先的“小我”而随着灵性良心的指导,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但人的劣根性是顽强的。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可以成为恶劣的刁徒或卑鄙的小人。锻炼必定留下或多或少的成绩。“
这在人生边上的老者所带来的启示,或许能给我们这些距离死亡遥遥无期的人一些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