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初。”曰:“其言也初,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初乎?”
华杉详解
“讱(rèn),《说文》:“言之钝也。”说话迟钝,出言缓慢谨慎。司马牛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出言缓缓就是仁。司马牛不理解了,这么简单?出言缓慢就是仁?孔子说,说出来话容易,要做到却很难,能不多想想再说,一边想一边说,慢慢说吗?
孔子这话,这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不过说给司马牛听,也是有一定针对性,因为司马牛为人,话多又快嘴,所以孔子专给他说这个。朱熹注解说:“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
想说什么话,先忍一忍再说。忍着想什么呢?一是这话该不该我说,非礼勿言;二是我说的对不对,对自己的话能不能负责;三是我说出去了能不能做到。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华杉详解
司马牛又问老师,那什么是君子呢?
孔子说,不忧不惧,就是君子。
司马牛有点茫然,老师回答他的问题,总是那么简单。前面问什么是仁,老师说,说话慢就是仁。现在问什么是君子,老师说,不忧不惧就是君子,为什么呀?
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省察一下自己,啥毛病没有,有什么忧惧呢?啥毛病没有,那不就是君子吗?
张居正解释说:凡人涵养未纯,识见未定,祸福厉害皆能动其心。所以还没遇到事的时候呢,就多疑虑;遇到事的时候呢,又多畏缩,这就是忧惧之所生。而君子平时为人,光明正大,无一事不可对人言,无一念不可与天知,内心省察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内疚。所以其理足以胜私,气足以配道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什么意外灾祸,那也就安然接受命运,所以有什么忧惧呢?
不忧不惧,说得简单,要求标准,却是极致。
这话说给司马牛说,也是针对性的,因为司马牛正处在巨大的忧惧之中。他是宋国贵族,哥哥恒魋,本是宋景公的宠臣,恃宠而骄,最终发展到谋反作乱,叛乱失败,害得本族逃亡。司马牛也逃到鲁国,家业败亡,不过既然已经白了,孔子要他别再忧惧了。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圈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华杉详解
司马牛还是忧啊!又跟子夏说:人人都是兄弟,就是我没有啊!兄弟们死的死,逃的逃,全都失散了。
子夏宽慰他说:我听说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是人能强求的,应该接受上天安排。
心病还须心药医,接受!是最好的心药。如果你遇到大灾大难、大苦大病,各种不服不忿,先来一粒“速效接受胶囊”,接受命运,也接受自己。我们总是有贪欲,没得到就不接受。或者有贪欲,又不接受自己的贪欲。这就纠结了。
司马牛在宋国过得好好的,有封地、爵禄,享受富贵之余,又跟着孔子这样的老师读书学习,既是政治贵族,又是物质贵族,还是精神贵族,都给他占全了。殊不知飞来横祸,摊上这么一个哥,全给打烂了,除了老师还在,啥都不在了。兄弟们也没了,所以他一边念叨着兄弟没了,潜台词也念着这祸都是兄弟给他招的。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子夏就着他的话安慰他说:君子做事肃敬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合乎礼仪,那四海之内,都是兄弟了。怎么会没有兄弟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真不像儒家观念。因为儒家的观念,第一就是孝弟,强调内外有别,远近有序,自己家人和别人家人,不一样!比如墨子说博爱,儒家就不认同,爱别人,怎么能跟爱自己家人一样呢?次序一定要清楚。
所以子夏这话,又回到我们前面说的,要看“语境”。他这话的语境,是针对司马牛的兄弟之难,宽慰他罢了。后来,子夏也遇到家庭变故,他的儿子死了,他悲痛欲绝,眼睛都哭瞎了,曾子吊唁,还批评他不应该,你不是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要接受吗?
对人生苦难的洒脱,那是没摊到自己身上。摊上之后要能接受,圣人也难!
刘澔觉
没经历过何来知道这一说。人生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觉悟自己的人生。自己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