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于老师,我今天讲的错误行为,并不是指那些大是大非生生死死的事情,而是指孩子们日常不被社会礼仪规范所接受的行为,比如怪异行为,破坏公物,没礼貌,不讲卫生,粗言秽语等。
所有孩子都有成人认为的错误行为,不论是自闭症、脑瘫、唐氏等特殊孩子,还是普通孩子,甚至是非常优秀的天使宝宝。因为随心所欲是人性,自我克制则是教育的结果。孩子越小,表现出的人性越多(宝宝是天使的说法并不正确,相信当妈的都深有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渗透,人性被一点一点隐藏起来,慢慢学会自我克制,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受的文明人。
倘若希望孩子靠着自己的克制力表现得文明,真的太难。因为他们的理解力还到不了这个高度,换句话说实在不理解做个文明人对他有什么好处。孩子是没有远见的,对他来说眼前的快乐是最重要的。他最远的远见估计就到晚饭后可以看会儿电视这么远。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记得明天要去逛商场,所以今天我要听话。
理解力达不到,教育渗透又没几年,那行为怎么能乖乖的被“文明”起来呢?
吓唬他,怎么样?他害怕了就不敢捣蛋了。不用说这个办法肯定不好。还是因为天性(人性),越禁止的东西他越是要去试试,偷偷的也要试试,哪怕爸爸妈妈说它很危险。那就真的危险了。
打他,骂他,罚他!让他想起这件事就害怕就后悔,就不再去做了。事实真的会如此吗?我所了解的实例,当打骂罚变成家常便饭,成为孩子能承受的一部分,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爱玩的天性,他宁愿被打被骂被罚。而且在打骂罚的背后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都听不到的,因为他正努力熬过这一关。熬一下就好了,他已经习惯了。
那就好言相劝吧!“宝宝,你别这样,这样不好。”“宝贝,你这样妈妈可不喜欢哦~~”孩子绝大部分都不是纯粹的天使,他们是最原始的人。他们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知道谁可以“欺负”,谁可以耍赖,谁面前要老实点。单纯的好言相劝并不能阻止猴儿一样的孩儿大闹天宫。
那怎么办呢?今天我就拿一个案例来分析具体怎么办。为了说明应用行为分析并不是自闭症教学的专属,而是全人类(动物)共有的行为规律的科学,我讲一个我儿子的案例。
我儿子天天,现在一周八,男孩。天性决定他更有探索欲望,他对一切都好奇。在他告别了短暂的用嘴探索世界的旅程之后,他把他的小手伸向了整个世界。什么都要摸一摸,拍一拍,抠一抠,捏一捏。有一天,他一边喝奶,一边看动画片。看着看着,手不知为何就开始捏奶嘴。这下可好,奶嘴里居然有奶流出来!哈哈哈哈哈哈……那不如试试,把奶嘴放沙发上怼一怼~~于是,当我收拾完厨房,准备带他出门时,我看到:沙发,地板,他手上,身上,到处!都是!奶!我还看到过:床上,被子上,枕头上,他睡衣上,到处!都是!奶!我甚至看到过:地垫上,球池里,玩具堆里,书上,到处!都是!奶!此处有无数个嚎啕大哭脸……特别是这种情况总在我准备带他出门或者哄他睡觉前发生,本身已经很焦虑了,还要处理这一堆奶,那个火冒三丈啊啊!!可是他居然还装无辜!要么当做什么也没发生自顾自走开了,要么憋着嘴委屈得不得了。这样老娘我就更生气了!!!所以,我不能轻易放过他。上文说的三种方法我全试过,不要问我为什么明明知道应用行为分析还要走这些弯路,因为他是我亲儿子啊……情绪这东西,让老母亲我总是控制不住用本能教养他。
当我吓唬他,威胁要揍他时,他没有任何反应。事实上,我根本下不了手揍他。所以都是空话。
当我真的打了他的小手时,他哭得那个惨啊,我如果不安慰他一下简直不配做妈妈。但是我一安慰他,惩罚就没有用了。安慰反而变成他闯祸的强化物。
当我大声骂他时,他好像收敛一点,低着头。可是,骂完他总得收尾。不能一直僵持着,给彼此一个台阶下嘛,于是我就说:好了,下次不要这样了。呵呵。他下次还这样。
于是我自作聪明罚他。都说自己闯的祸自己收拾,所以我罚他自己收拾。我叫他去拿抹布,他屁颠屁颠去了。我辅助他擦沙发,擦地垫。嗯,擦得很好。他因此学会了自己擦东西。可是!这种惩罚根本不是惩罚,对他而言是种乐趣,他非常喜欢擦东西啊!所以罚又变成了强化。怼奶瓶的行为明显增多了。
我也试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他根本不明理不领情,当我是空气。
幸好幸好,老母亲我及时恢复自控能力,帮助自己走上正途。以下就是具体操作步骤:
1,当他再一次怼奶瓶时,我及时无声地阻止他(消退行为),并轻轻的把奶瓶扶起来,辅助他把奶瓶放在椅子上(塑造行为),同时说:奶喝完了奶瓶就放在椅子上(指令明确)。放好后,马上夸他好棒,真能干(强化行为)!然后我默默地(偷偷地)把奶渍擦掉,不引起他注意(消退)。
2,与此同时,尽全力避免他一个人喝奶。全程监控,他一有要怼奶瓶的动作,马上无声地阻止他(消退),并辅助他把奶瓶放好(塑造)。马上夸他很棒(强化)。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怼奶瓶事件为零,因为我一直陪他喝奶。所以我试试离开。
3,每次我把奶瓶给他,都会交代:喝完把奶瓶放椅子上哦。然后我去做别的事,但是我会时不时去看看他。一发现他怼奶瓶,就重复1步骤。
4,如果最后他喝完奶自己把奶瓶放好,中间没有出现怼奶瓶动作,我就很夸张的夸他,并且抱他亲他。陪他玩挠痒痒(高效强化)。
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怼奶瓶事件较最初少了很多。
5,我试着中间不去看他。每次把奶瓶给他就告诉他:喝完把奶瓶放椅子上。我预估他会喝多久,时间到了我进去收奶瓶。如果出现怼奶瓶,就重复1步骤。如果没有,就重复4步骤。
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训练,现在怼奶瓶事件几乎没有发生。有时奶瓶意外倒了,他看到奶流一点出来,还是会想去怼它,因为这是天性(好玩)。如果我看到会重复2步骤,如果我没看见,最后发现他怼奶瓶了,还是重复1步骤。
最近我无意中看到几次,他喝完奶后自己把奶瓶放好,有时奶瓶歪了,他还去把它扶好。有时甚至转身看着我,一摊手(他还没开始说话)表示“我喝完了”。于是老母亲就欣慰的屁颠屁颠地去收奶瓶,还要夸他真能干。
以上就是如何让孩子停止错误行为的实例分析。主要分为消退错误行为和塑造新行为两部分。如果只是消退,没有新的可替代行为,孩子的行为诱因仍然存在(奶喝完了奶瓶怎么办),孩子要么重复错误行为,要么自己再想个新行为(好玩的行为)出来。所以,成人在社会可接受的行为规范范围内帮孩子找出可替代行为,并且帮他塑造新行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以上文章由于老师原创,能力有限,如有错漏,敬请原谅,欢迎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