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真得不能随便评论红楼梦和红学,因为不管说什么,总有人会喷你。你赞贾宝玉的痴情,马上就有人找出他双性恋的情节;你叹黛玉率真可爱却终成一抔净土的遭际,马上就有人问你,给你一个林妹妹,你会娶吗?你说高鄂的后40回安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这话听起来就有水平,可一旦有人反问你凭什么说是高鹗补写,连红学专家都争得面红耳赤,你显摆什么显摆,那可就卡脸了……
这种尴尬我是经受不少呀,自己对红楼梦中人物有所赞叹也有所不屑,但我就是当一本小说去读的,并没有什么深入的考究,往往一开口就被噎得没有下文,“你有什么依据呀?红学专家都没搞懂,你可能读了本假红楼梦”,如此种种。所以我变得“识相”了,轻易不碰这个话题,现在连书中的人名都叫不上来了。
正赶上室友这学期选修了汉语言文学的双学位,她逼着自己看了红楼梦,老是在宿舍讨论一些情节,这才使我想起,自己也是看过红楼梦的人呢。所以今天特此小述,谈谈我眼中的红楼梦以及红学研究犯的“尴尬症”
1.人物塑造方面
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就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可你能用一个词准确地表述红楼梦中的人物吗?作者写王熙凤,在她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中,主要表现她对贾母等人的逢迎,以取得他们的宠信,巩固自己的地位,既突出了虚伪和做作,又表现了机敏诙谐、泼辣豪爽。写她与荣宁二府的贾氏姊妹、妯娌、侄媳之间的关系,则是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对他们采取远近亲疏的不同态度,表现她自私与权诈的性格。写她与贾琏的关系,表现夫妻之间的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双重人格。写她与贾府外部的关系,表现她勾结官府,胡作非为的性格……治家与败家构成了她性格中的一对矛盾,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既使人觉得可憎可惧,也有时使人感到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
正是由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得对人物评价有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像钗黛优劣就成了红学研究的公案之一。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好争的,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一个执着于感情。说不得谁好,也说不得谁不好,到底喜欢谁全凭个人喜好,绝无对错之分。可人们偏偏就要争出个标准答案,你好心告诉他们这样争下去毫无意义,他们绝对会回你一句,“没有意义的事就不干了吗?”
2.叙事手法方面
曹雪芹突破了中国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接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梗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梗峰下。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着重展示了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的结局,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全书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既像生活本身那样纷繁复杂,真实自然,又笼罩着一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神秘面纱。
除此之外,书中的人名谐音、伏笔、判词等,都采用了大旨谈情,实录其事的笔法,这种隐晦的笔法也给了人们猜测附会的依据。但是,就所有这些精彩之处,都根源于作者“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人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诗化情感,悲剧情感,对人生世道的探索精神。其实大作家的作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各种传记和回忆录的变体。所以说白了,《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家族日记的诗化表达,是经典没错,但归根到底也是经典的人情小说。如果是纯文学凭兴趣的研究交流值得提倡,但有些人出于名利上的追求,愣把红楼梦的研究鼓吹成一门显学,像什么秦可卿的真实身世是康熙年间两度废立的太子胤礽的女儿,元春升为贵妃是举告秦可卿有功等等,这那还是什么人情小说,完全是一部清宫秘史呀。
3.曹雪芹其人与《红楼梦》主旨
曹雪芹的一生是“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地,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虽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起笔发出对世道不公的最后诉求,剖析家族衰败的根源,慰藉孤苦荒唐的一生。当然书中也随处可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生在其中的儿女的悲悯之情,这种情感升华了《红楼梦》的思想境界,使之成为当自无愧的文学经典。
在解析《红楼梦》的思想主旨时,不必过分地刨根问底,硬要靠上什么民主主义思想,曹雪芹虽然具有常人少有的洞察力和文学功底,但毕竟是生在封建社会的阴暗夹层中,受到僵化扭曲的精神控制,免不了要有愤世嫉俗的吐槽。任何思想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阶级时代的局限,这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把曹雪芹看作超阶级的圣人,那么解读就带有了牵强附会的意味,听起来让人尴尬。
我们总是以过来人的眼光高高在上地审视《红楼梦》,却忽视了其人其事都是生在当时的,我们不能让当局者故布的迷阵和时代的局限影响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和重心。像现在很多的专家把注意力放在研究所谓的秦可卿的“秦学”,薛宝钗的处世学,王熙凤的管理学,贾雨村的公务员考核学……却忽视了曹雪芹最想表达的末世警醒和人性关怀。一个“专家”,不能向公众提供经典中的核心价值观,反而抓住一些边角料狂轰滥炸,难道不觉得羞愧脸红,不觉得尴尬吗?
4.缓解“尴尬症”的良药
《红楼梦》就像是一位欲言又止,薄纱遮面,明眸善睐,顾盼生辉的女子,虽无法看清她的真面目,但要远比一位端丽冠绝,香娇玉嫩却毫无遮掩的美女要更让人神往。有的时候,给作品留一点想象的余地,反而更有意思。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林妹妹。对作品的解读也是源自于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时代背景。不求苟同,但求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