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遭遇熊孩子作恶,应该怎么办?》
还有一篇文章,我在里面也提到了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是礼物,是机会,感恩!》
当然,从性质上讲,霸凌的行为远比作恶、欺负人的行为恶劣得多。
所以我又去找了好多的资料,今天跟大家一一进行分享,大家看看,看看能不能从中获得什么新的启发:
在《夏山学校》这本书里,第五章提到《孩子的问题》,书中这样写道:
每个小霸王的生命都在某些方面受过伤害,通常他只不过是重复别人对他的所作所为。每一顿打都使孩子产生打人的愿望,并付诸行动。
要孩子做一个灵魂自由、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有乐趣、对爱情感到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为一个痛苦的、矛盾的、恨自己和社会的人,这大权操控在家长和老师手中。
所以,想要从根上杜绝校园霸凌事件,预防大于治疗,不要等霸凌事件真的发生了再去解决,而要防患于未然。
怎样防患?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
消除权威。让孩子做他自己,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应该自己找出更好的答案。
可是,假如孩子在学校已经受到别的儿童残酷、强横与恶意的对待,怎么办?
书中的回答是:这时候不还手主义已不再是爱和慈善的象征,而被认为是懦弱的。如果我们不让孩子有自卫的能力,他们就会吃亏。
在《孩子:挑战》这本书里,同样提到:
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成人世界中需要勇气、坚强和能力来应对生活的打击,而这些不是长大成人后就会自动拥有,而是从孩提时代就要慢慢建立的。从孩提时代起,就要学习受到打击后怎样迈开大步继续向前。
这完全不是说我们不管孩子的悲伤和痛苦,恰恰相反,这和我们对待成人一样,我们不是给朋友消极的态度,而是给他积极的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小心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以及完全相信他有能力面对考验。
我们要尊重孩子,支持他的自尊心,而不是激发孩子自我可怜。当打击出现时,孩子会从大人的态度中寻找如何应对的线索和方式,通过大人的态度找到自己行为的方向。
如果可以,我觉得家长也应该,和学校一起找出解决校园霸凌的方法。
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不了,家长和学校也解决不了,我觉得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转学,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教孩子学会有选择地去交朋友,远离那些很难控制情绪,会动手打人的朋友,多加防范。
此外,我在喜雅拉雅FM上购买的专栏《田宏杰:高效陪读,让孩子爱上学习》里也有谈到“如何避免孩子被虐待和欺凌”这个问题。
现在将田宏杰老师的文稿分享如下:
这两天网上曝光了某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事件,让做父母的真是扎心!那么小的孩子,还那么天真可爱,被教师推、被揪耳朵,被喂那个怀疑是芥末的不明物体时,他会有多恐惧!多无助!他甚至不知道老师对他做的是错的,他不知道愤怒,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经历无疑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何止是幼儿园的孩子,孩子在小学和初中也一样存在着被欺凌的情况。曾经还有个视频被放到网上:广东一名14岁女孩在学校附近被数名女同学脱衣欺凌,遭对方扇耳光并强拍视频。被欺凌女孩事后变得很脆弱,还把自己的眉毛剃光了,妈妈真是欲哭无泪。所以真的是幼儿园、小学、初中孩子都一样,他们都可能会碰到这种被欺凌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孩子遭受虐待和欺凌?
一.必须要打好预防针
等到事情真的发生就来不及了。因为这个虐待造成的伤害已经无法逆转,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去重视、从小就教会孩子怎么面对这些别人不恰当的行为。
为什么孩子被打了,回家却不告诉父母?甚至被欺凌几次,回家都不肯告诉父母?是因为他认为是自己做错了,所以老师那样对他,他怕回来如果告诉父母,父母会再骂他。我看到一些父母做这样的事儿:当着孩子的面,跟老师说“这孩子不听话,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这个中国传统的方法就会为问题的发生埋下隐患。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幼儿阶段孩子的道德水平是他律道德阶段,他会将父母或教师当作绝对的权威,认为权威说的做的都是对的,你如果再告诉他教师有权力打他或骂他,那他以为,老师打我是应该的,是因为我犯了错,如果我回家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会再惩罚我。
这样孩子再大一些,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时,当他希望自己被父母尊重和认同,想让父母把他当作大人对待时,他就会不愿意让父母看到自己处理不好同学关系,自己软弱被同学欺凌的一面,因为他觉得说了也不会得到帮助,反而被骂,所以哪怕多次被欺凌,他也不愿意说。
所以,你一定要从小就清楚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你坚强的后盾,在学校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不管你做得对不对,我们都会帮你一起找办法做得更好。如果你被欺负,我们一定会帮助你找办法解决”。
二.要分辨孩子面对批评的情绪
当孩子第一次回来跟你讲:老师批评我了的时候,你要怎么办?你要首先分辨孩子面对批评的情绪。
当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如果他的情绪是不好意思,内疚,这是正常的。内疚是重要的社会性情绪,会让他去调整后面的行为,让他的行为符合教师的期望,这是对的!所以这时,你要先认同孩子的情绪,然后帮孩子找办法,你要说“在幼儿园、学校,当你做错了事,老师会批评你,这可能会让你不好意思,这时你先别着急去逃避或者跟老师对抗,你要去听,要去看,老师批评你时,他的要求是什么,你要弄明白,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时,你去细致耐心的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孩子看到自己错误的地方,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更好。只有和老师保持一致,才能在学习中取得双赢的效果。
但是如果被批评时孩子的情绪是害怕,甚至恐惧,那你就更要教他怎样去应对。你一定要认同他的情绪,更加耐心的问清楚整个过程,帮他一起想办法,一定要让孩子建立与你的信任,让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遇到什么事,回来敢跟你说,知道你会跟他一起想办法,而且会找到办法。你要告诉他“如果老师批评你,或者同学打你,让你心里害怕的话,不管你觉得自己做得对不对,你都要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帮助你找到办法,去解决问题”。跟父母交流的很深入的孩子,内心是最强大的,这样才不会出现被欺凌几次,回家都不说的情况。
有时,孩子也许不想说或不会表达,这时你要经常用心地去观察孩子。
孩子的行为中会有老师的影子,你观察他平时碰到着急的事情时,他是怎样对待家人的,怎样对待别人的,是不是有过激行为。这也会反映出老师是怎么对待他的。如果孩子跟你们说话时,总是有教训的语气就有可能是在模仿教师的语气。
你也可以问问他,别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对待的,孩子没有压力的时候就会说出来,如果老师打别的孩子,那你就能发现危险苗头了。
他不是第一次有不恰当遭遇时就会碰到这么严重的情况,所以当他平常回来时你要去观察,他会心事重重吗?他有焦虑吗?会有点怯懦或者情绪不好吗?这时候你要用恰当的方式去询问:有什么事?需要爸爸妈妈为你做什么,你要告诉他你会在后面支持他,保护他。
三.要正确询问
你在了解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对方法,不能一看到“虐童”这类新闻就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没事就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打你啊?同学有没有推你啊,班里有没有谁对你不好啊?”那就麻烦了!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特点的,你问了几次以后,孩子再去幼儿园,去学校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去注意这些事情:老师有没有打我呢?小朋友有没有欺负我?凡事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当他的眼睛去注意这些消极事件的时候,那他可能就经常看到:今天我被哪个孩子推了一把,明天我被老师批评了,老师批评我时很严厉,慢慢的他会告诉你,他不喜欢去幼儿园,去学校了。
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孩子的记忆还在发展中,尤其是幼儿阶段,有时候会分不清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分不清这事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他想象的、电视中看到的。当你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打你,有没有责罚你,他需要首先想象老师打他、责罚他的样子,再判断说“没有”,但是下一次再问时,他就有可能想起上次你问他时他想象中的老师打他的样子,那时就不一定会怎么回答你了。
所以你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这种虐待案,否则会让孩子将他的注意力焦点放在这个行为上,如果真想问,你不能问:“老师有没有打你”,你可以问“当时老师怎么做的?老师怎么说的?你是什么感受?你有害怕或紧张吗?有啥事一定要告诉妈妈,妈妈会帮助你想办法。”
那么,对于小学生或初中生,面对这个问题时,孩子是否愿意和我们说一方面取决于从小建立的信任,另一方面取决于你们之间的沟通质量,你要做到倾听、共情,不去急于对他进行正确还是错误的价值判断,要用到启发式提问和他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无疑,父母都是深爱自己的孩子的,不愿意孩子受到一丁点的伤害。那首先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批评,当孩子回来告诉你被批评了,一定要认同他的情绪,耐心问清楚来龙去脉,帮助他找到解决办法。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是无比强大的,让他信任你,有什么问题回来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同时,你要去分辨孩子的情绪,它是对孩子有促进作用的内疚情绪,还是有负面作用的恐惧情绪,要分别对待。最后你要正确询问,从小就要树立孩子对学校对老师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让他有一个好的状态和情绪,他才能更好地学习。做好这些准备工作,让你的孩子远离虐待和欺凌,健康成长。
好,下面根据以上资料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我来对“假如孩子在学校被霸凌,怎么办?”这个问题做一个小结:
第一:正确询问,找到孩子被霸凌的原因,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慰籍。
第二:家长必须干预,应该和学校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还是解决不了,我觉得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转学,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第三:必须打好预防针,预防霸凌再次发生。
我们要教孩子学会自卫,学会做预判,和谁在一起比较容易起冲突,对方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容易动手。这样孩子看到对方愤怒时,他会选择主动停止并离开,而且他会逐渐有选择地去交朋友,远离那些很难控制情绪,会动手打人的朋友。(此观点源自于《田宏杰:高效陪读,让孩子爱上学习》)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阅读,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