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的人朋友圈的签名属性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显示为
“——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第一次知道这个功能的时候,是我的同事小H,有天气呼呼地说,你知不知道,隔壁部门的Jake把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展现了!我一时还没晃过神,小H就拿着手机点开Jake的朋友圈在我面前晃了又晃。
“你着急什么呢?”我故意问道。谁都知道,我们部门的小H一直仰慕着开发部的Jake,这位男神在她眼里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黄金单身汉,呃,应该说是公司里所有未婚女单身眼里的黄金单身汉。
“怎么能不着急吗,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他白天晚上都在做什么了啊,他有没有交女朋友啊,他爱吃什么菜啊········”小H开始犯花痴地细数着貌似跟他有关系的细节。
“打住打住!”我连忙制止了小H继续发痴状的病态,告诉她,适可而止。她不是在关注,而是有种窥探的嫌疑了。我大概也能明白Jake的心情了,成天被一群如狼似虎地女单身们虎视眈眈着,还是赶紧关闭起来比较安全点,不然吃个饭都不安生。
午休的时候到了,我恰好遇到了Jake,他老远就招呼我一起吃饭,我也欣然入座。出于好奇,我假装问起Jake知不知道朋友圈仅展示三天的功能怎么操作。他一听,非常热情地帮我操作起来,“你看,你点击设置——隐私——朋友圈——允许查看朋友圈的范围”,所有的步骤一气呵成。“哇,厉害,你怎么知道的?”我还是夸了下他。Jake害羞地挠了挠头说:“不瞒你说,我也设置了。这样比较有安全感。”“你个大男人没有安全感?”我觉得挺有趣的。Jake望了望四周,说:“你是不知道,我前几天发了张照片说,终于可以放假去香港啦,结果,隔壁部门的岚姐硬是叫我给她侄女带几只香水,虽然不重,但是我一个男人我老往专柜挤,我也挺难为情的,人家专柜小姐以为我给女友买呢。我能说啥,她是隔壁部门的主管,她的话,我哪好意思拒绝。”“好吧,可怜的孩纸。”我对他表以理解。他说,后来他觉得什么事情在朋友圈说,也是索然无味,设置了分组,也觉得麻烦,索性直接全部一视同仁,设置了三天展示,反正一下子就会被刷新到外太空去。而且,他觉得,如果一个人真的对他了解,也不是通过朋友圈的展示,还是要私下接触比较好。这番话,我自然懂得,是对于那些对他有仰慕之情的人,毕竟,人跟人不能仅仅通过朋友圈去了解,大多数的朋友圈都是有粉饰的作用的。在我看来,有些华而不实,不曾想,这个95后的孩子居然也有了这种想法,我不仅也觉得该另眼相看了。
饭后午休时间,我打开手机看着网络上对于“三天朋友圈”的各种评论,褒贬不一,有人为这种阅后即焚的方式表示赞同,也有人觉得这样的方式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很容易产生距离感。实际上,还是需要分开去想这个功能的出发点,如果你觉得只能通过一次次地刷之前他发送的东西找回彼此之间的距离的话,其实那也是没必要的,回忆只是回忆。既然一个人选择了只对外展示三天的自己,那么说明他也只是将记忆存储了起来,并没有去删除,我倒觉得,无需去揣度他的心思,毕竟彼此留个空间也很好,亦或者他在提醒你,以后要多关注他了,他的消息只保留三天呢。你说呢?
事实上,我还觉得“三天朋友圈”还有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警示作用,它提醒着你,朋友圈的人都在发生着变化,你要适应着各种变化,或者以后的朋友圈会变成仅一天展示?我们又有怎样的情绪起伏呢?
也有的人觉得,不想给不熟的,或者刚加入的人去了解自己的过去,所以这个三天朋友圈的装逼利器用起来甚是得心应手。比如我有个朋友是做公关方面的,他们圈子认识的人可以汇成一片海了,有时候会有些信息交互的需要,但加了又怕彼此套路太多,互相屏蔽又不好意思。现在有了三天功能,他倒觉得省事很多也保留了以前的客户信息。
我不仅佩服腾讯产品经理对人性的如此深谙,果然不想搞事情的人是无法做用户体验的。那么,三天朋友圈,你现在接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