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发现,2020年幸福感最强的十大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是——厦门、拉萨、成都、呼和浩特、青岛、西宁、大连、海口、南宁和长沙。其中,拉萨、长沙已经是第七次登上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而“北上广深”代表着一线城市的发展机遇和无限的可能性,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去处。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的中心城市不断涌现,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受也有了很大不同。
调查从地域、城市规模、教育、收入水平、住房以及性别的角度做了分析。最有意思的是关于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调查。大调查发现,收入高低与幸福感并没有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个人年收入12-20万是个拐点,低于这个点以下,感觉幸福的比例会随收入降低而越来越低。而高于这个收入的人群,并没有因为收入增加而更幸福。个人年收入50万以上,收入越高感觉幸福的比例反而越低。
难道不是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才对嘛?
在国外,一项综合考虑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等因素的研究表明,当个人的年收入超过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更多的收入不能再带来丝毫幸福感的提升。换言之,1000万元的年收入带来的幸福感与30万元年收入带来的幸福感在本质上没有差异。
例如,对于一个低收入者来说,出国旅行是件奢侈的事。随着收入的增加,频繁地出国旅行成为常态,这时乘坐头等舱则成为奢侈的事。直到某一天,当乘坐私人飞机也成为常态时,他才发现幸福感很难再有显著的增加了。
为什么人的幸福感会降低呢?当我们提到幸福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想要”,所以对幸福感的追求是“我想要”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我们大脑中有一个神经科学家称之为“奖励系统”的东西。这是大脑最原始的动力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逐步进化,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和消耗体能。每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说:“再来一次!这会让你感觉良好!” 但这种刺激本身不会带来满足感。 有实验表明,即便你摘除了小白鼠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它们仍会在吃到糖果时露出傻傻的笑容。它们不会为了奖励而付出努力。它们喜欢糖,但在吃到糖之前不会想要糖。
2001年,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布莱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发表了一份具有决定意义的实验报告,证明了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感觉到获得奖励时的快乐。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动,而不是快乐。奖励的承诺保证了被试者成功地行动,从而获得奖励。当奖励系统活跃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乐。
所以,当一个人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想要”的良好感觉,他们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会不断地提醒他们努力得到满足。但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足以让他们能够轻易地满足这些欲望,所以就一直处于对“再来一次,这个感觉真好!”的渴望中,他们实际上是误把这种满足当作了幸福感。
当他们每得到一次满足的,他们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就会比上一次得到满足的时候分泌得少一点。一旦当他们的收入水平足以让他们轻易得到这些满足的时候,他们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就会越来越少,对感追求的欲望就会越来越低,幸福感也就会随之下降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听说很多亿万富翁们并不觉得自己幸福的原因。
当奖励的承诺释放多巴胺的时候,人们更容易受到各种形式的诱惑。聪明的商家们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利用多巴胺对奖励的渴求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营销活动。当你走进一家商场的时候,你很可能进的第一家店不是你要买的东西那家,而是星巴克。因为星巴克在用他们特有咖啡香味刺激你这个资深咖啡爱好者对咖啡的渴望,所以你的脚就不听使唤,自动地走进了星巴克咖啡店,这就是气味营销学对多巴胺的完美利用。
既然多巴胺可以让我们屈服于诱惑,那么,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多巴胺对奖励的渴望来帮助我们锻炼意志力。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让自己产生更多的多巴胺的事情与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搭配在一起来锻炼我们的意志力。比如带上可怕的文书工作走进自己喜欢的咖啡厅,边喝热巧克力边完成工作。我妹妹就很好了利用了这个方法来减肥。她每天可以边追剧边在划船机上做运动,她追剧的时间越久,运动的时间就越长,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你也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时候是被商家利用了你的多巴胺进行营销,避免掉进营销的陷阱。同时,你也可以找点能让你产生快乐的事情配合你不想做的事情一起做,来有效地完成它。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