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新 再读析
——二读《学生主导,三力共驱,综合融通》
程露
记得在2018年1月25日深夜,我第一次阅读完这篇文章,写下了这样的几段文字:
开始阅读《中国班主任研究》第十一天,终于看到了一篇关于孩子假期作业的文章,还是顾校长所写,顾惠芬校长真的是一位非常内敛沉静的校长,小小的身体里总是藏着太多的智慧,听她讲她的幸福作业不下三次,但看到文字后,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或许因为自己实践过假期作业的变革的重建,所以读起这样的文章分外的亲切与顺畅。文中有许多让我颇有感悟的语句:“在暑假作业中,能否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的高质量合作关系?”“能否促进暑假作业与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沟通?”这两个问题一直也都是我在思考且希望在重建之后能看到的,因为在许多年前就有许多学校也尝试过一些创意的假期作业,变着法地让作业有趣,虽然开始尝试了“师主型作业”向“生主型作业”的转变,但还是自上而下的为多,所以学生是否成长不得而知?是否促进了学生生命成长更无从考证,于是如何更显性地呈现学生的成长,如何更具体化的感知学生的发展,是变革之后我们最需要做的思考与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当前众多反对家长作业的呼声中,幸福作业却强调了家长与孩子的陪伴成长关系,至少在我看来,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无一父母应该在孩子在成长中缺席,家长如何看待这样的作业,孩子也将如何看待这样的作业,我想顾校长之所以称之为“幸福作业”,一定不仅仅是孩子享受幸福的作业,更多的是家长与孩子共同享受完成作业的幸福。于是我们看到了顾校长的龙虎塘学校在家、校、社区三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属于孩子的幸福的桥梁。
从文中呈现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来看,暑假作业的变革中进行了两次动员与策划,力求全面地了解家长与孩子的意愿,不断完善幸福作业,使其最贴合孩子和家长的心里所需、所求。其实我觉得李家成教授所提倡的假期重建,这就是最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有别于其他作业改革的一步,这样的假期重建立足的所有学生,所有家长,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与家长是我们以往最容易忽略的一步。记得当初开始做寒假重建时,一位老师问我:你这与团队活动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就是一样的。表现看,你看到的形式是类似的,但实质真的一样吗?当我们真正了解孩子和家长所需后再共同策划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本质上就是有区别的,这是“我要你做”向“我自己要做”的转变,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主观驱动上都是截然不同的。就如“我读课文”和“我编课文”这意义是否一样呢?我想,不用说,大家一定明白了。
顾校长的幸福作业最吸引我的就是她们那独特的SHOW,个人作业写序,学校现场展评,直到现在的各种展销会、产品推广会等等,给每个孩子足够的舞台和平台展示自己的“幸福作业”,无论是个人的,还是亲子的,或小团队的都是异彩纷呈,互动性强,让人赞叹不已。在幸福作业里,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幸福”。反观自己的假期重建,确实也有了一些收获,孩子们也确实也有了一些成长,但在许多方面还是非常欠缺的,过程指导还需要更专业;成果的展示还可以更开放,更全面;重建的高度还可以更世界。
越走这条路,你会发现里面真的藏着许多奥秘,越往里走,你会发现它的魅力真的非同一般。
今天再次翻看,觉得那天的看更多一些自己对寒假重建的解读,我想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尝试着解读它——框架。
一、阅读从作者入手——合作让成效最大化
自从第一次共读后,我从同伴的文章学习了阅读从作者开始,书中的三位作者:顾惠芬校长、李家成教授、李燕老师。书下的注释中非常简单地介绍了“顾惠芬,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燕,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三位的简介就能大致猜测出这个课题研究的大致分工:顾惠芬校长负责整个课题,李家成教授做专业的引领,李燕老师为研究的分析与资料的整理。顾校长是我难得钦佩的一位校长,因为她的专业研究,因为她不像校长,更像是一位专门做研究的学者。总能看到她分享的高质量的阅读与研究。李家成教授不用细说,除了敬佩,还是敬佩,敬佩他的一丝不苟,敬佩他的亲历亲为,还有他的专业。相对于前面两位,李燕老师就比较陌生。恰巧,今早看到李燕老师针对王怀玉老师文章中的提问在群里给予了回复:“我主要负责文献的检索。当时主要通过知网,其他中外文网站,图书检索,政策文件检索等不同方向检索相关文献,输入作业,假期作业,假期生活,暑假学习等不同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相关的文献。”说实话,一直以来,我认为一个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是高高在上,是不切实际的。然而跟着李教授,感受到的教育研究是那么接地气,一切都来源于真实的实践。自己也曾尝试过写一些实践性的论文与课题,最难的不是呈现基于事实的研究,而是怎样让自己的实践有理论的支撑,并形成一种有据可证的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一个课题,三方协作,分工到位,表达严谨规范。有效的团队合作,才能让成效发挥最大化。
二、研究从问题开始——主动让成效最大化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以往的我总是会惧怕“问题”,感觉问题的出现更多的是“失败”的另一种表现,然而,当你开始越来越深入研究之后,你会发现“问题”才是进步的开始,才是改变的开始,才是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关注着两个研究的问题“在暑假作业中,能否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的高质量合作关系?能否促进暑假作业与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沟通?”有了问题的聚焦才有可能有意识地在过程中展开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细思这两个问题,关注了假期的独特性,相对于学校教育时段,更需要三方高质量的合作,而我们的假期作业,是否能促成“教师—学生—家长”的高质量合作呢?这里强调的是让假期促成三方主动的合作,而非强制的合作,更多的是唤醒家长的教育自觉,而非被迫地与孩子一起被迫完成家庭作业。这就需要家长也参与重建,家长也有相同的意愿,这正解释了我们为何在重建前、重建中、重建后都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家长的参与意愿与感受。只有真正地了解才能做到基于意愿的重建,才能真正令我们的假期重建成为三方合作的“催化剂”。我们的教育都应该是有目的,那么我们的假期作业是否应该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呢?假期的独特性在于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孩子们开始从繁忙疲惫的学业生活中挣脱出来,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那么这一年三个月的假期会成为学校教育的反作用力。然而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一定只能成为孩子假期的负担,如何解决,如何促进,就成为了课题最关键的一步。
三、实践从现状开始——做实让成效最大化
基于现状,了解现实,是研究的起点。文中具体地呈现了“研究基础”,有关于作业的研究,关于暑假作业、暑期学习与生活的研究。对当前的作业问题,作业变革的过程研究,作业的效果研究作了全面的数据整理与文献阅读,并从政策角度解读了全国对于暑期作业、学习与生活研究改革的迫切性。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研究过程与方法”中,作者从“前测—动员与策划—实践与指导—展示与评价—数据搜集”开始了完整的研究过程,看到了研究者在实践中的不断调整,一步步地完善实践的研究。
对于顾校长学校的“幸福作业”我有了一些了解,包括今年的班级导师团手册,相较自己的实践而言,最吸引我的,就是他们的期初展示与评价,尤其是学校的现场展评,有各种展销会,有各种卖场,活脱脱地给孩子们呈现了一个极具社会属性的展示现场,孩子们在假期中的所学所做所思,都成为了他们展示的作品,他们在这样的展示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享受了伙伴及家长、老师、社会的肯定,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优势,他们不再是那一些只会考试,每天只绕着分数而转的人,而是一个能在自主策划、自主实践中寻找到自己价值的“精彩”的人。所以,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以后的假期中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假期更有意义更有意思。
这样的研究,一定能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内涵:孩子们开始有了“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合作关系的建立”,有了“对生活世界变革的主动关怀和介入”。中国的孩子真的应该走出校园,更应该有国际的视野和生活的情怀。为人师者,必须有更高远的教育目标,有更踏实的教育研究,有更长程的教育实践,才能成就更“高、大、上”的教育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