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将近两个月来读这部书,断断续续,谈不上仔细,却深深的被打动了。记得还是在小学三年级,每当清晨就会听广播里的有声小说,有一阵子是李野墨讲的《静静的顿河》,小说名字一直印在记忆中,直到今年春天开学。时光荏苒,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已经大二的我心血来潮,就像那沉稳的顿河水不经意泛起波澜,怀着敬畏和真诚读完了这148万字的皇皇巨著。
有幸能在这短暂的一生中遇到《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能真正深呼吸一次雄浑而广阔的历史气息。
顿河缓缓得流经广阔无边的大草原,过去千百年如此,将来亦如此,然而两岸再也不会有哥萨克人轻快的歌声,再也不会有那份青草白云般的淳朴和自然……
生活在顿河草原的哥萨克们直爽而粗野,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是农奴的子孙,一直以来都在以一种微妙的意识形态生存。他们不甘心服从任何政府,但对待沙皇却唯唯诺诺,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打响时,一切新与旧、善与恶的思想就像大雨前天空电闪雷鸣的乌云一样,酝酿着恐怖于新生。
格里高利就是被强征入伍的无数哥萨克之一,在与德奥联军打仗期间多次获得勋章,但他内心里却无比纠结,“到底是在为谁卖命?”。直到他接触到布尔什维克的思想。
开战几年后发生了十月革命,列宁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尚在和协约国作战的格里高利与哥哥彼得罗发生了争执,彼得罗警告他不要被苏维埃蒙骗,格里高利不以为然。有一次红军的恶劣份子在顿河州制造了命案,哥萨克们一下子反抗起来,在父亲和哥哥的训斥以及劝说下,加上对红军的失望,格里高利转向起义军。在暴动军之中他和彼得罗成为了领导级人物,每次和红军打仗几乎都是胜仗,但在目睹一次次惨绝人寰的屠杀后,格里高利的内心又开始混乱起来。
接下来的几年中,暴动军首脑们对白军和外国军队的一步步妥协令格里高利感到悲愤和厌恶。那些生活在顿河两岸的哥萨克贫民们并没有看到谣传红军的暴行,反而是叛军们四处抢劫。不久彼得罗战死,娜塔莎、妲莉亚、潘杰莱紧随其后死去,一年之中,麦列霍夫一家失去了四个亲人。紧接着,暴动军随白军一起一溃千里,格里高利逃亡到海边,心如死灰的他加入了布琼尼的红军。在一个悲伤的下午,母亲伊莉尼奇娜终于在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中离开人世。
当格里高利回到家乡,发现尽管自己已经立功赎罪,苏维埃还是不能放过他,于是又开始了逃亡之路,跟随佛明的匪军向南逃去。格里高利厌恶匪军的纪律和作为,于是悄悄溜出来回到家中,他接走情人阿克西尼亚,两人亡命天涯。
但最终命运还是没有放过格里高利,在一次冲突中阿克西尼亚被红军打死,怀着无比绝望和悔恨,失去一切希望的他安静向故乡走去,面对未知的明天……
关于格里高利这个人物的形象向来有很多争议,大多认为他循环往复,朝三暮四,没有坚定的立场,然而,我认为,恰恰是因为这些缺点,反映出的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里高利所代表的绝不是自己,而是在当时背景下的广大哥萨克,乃至整个俄罗斯劳苦大众的真实心理,在新旧思想互相倾轧时,纵使少数目光深邃的人能看清世事,但绝大多数的人不知何去何从,他们走过的各种各样的路只不过是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不免有误区,不免有坎坷。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格里高利的所作所为只能说,他的心灵是淳朴善良的,但是缺乏果断和冷静,我觉得他的影响对于这部求来说,是相当成功的。
对于阿克西尼亚这个人物,一直以来我都是怀着厌恶的眼光来看的,因为她夺走了别人的丈夫,并且不守本分,娜塔莎间接死于她的话语。然而当我读完的整部书后,掩卷沉思,感觉很困惑。阿克秀沙为什么对格里高利那么痴情,不管他是否结婚,不管旁人如何讽刺,一直如此?世上少有真情,就算有,最终也多成愁绪,而她无疑是一个坚强的人,不论如何一直在等待,最后的悲剧仿佛早已注定。
娜塔莎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深爱着格里高利,却得不到他的爱。她脆弱的去自杀,也坚强的面对格里高利的家人,这一切都说明,她是一个内敛的人,不愿意去诉说悲伤。她一直心怀希望,希望格里沙回心转意,当她感到一切已无法挽回时,生命也将走到尽头,因为对她来说这一生太累了,化解悲伤的唯一方法就是死去。可怜的娜塔莎。
妲莉亚是个风流成性的女人,她对彼得罗的死也只是伤心一阵子。但是到最后,因为拈花惹草害了病时,她与娜塔莎无微不至的谈话,和偶尔的痛哭,感觉她是一个有着热心肠,但性子直爽泼辣的人。
潘杰莱和伊莉尼奇娜两个人最让我感动,我真正体会到了“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含义。两个人经常吵架,但对孩子们确无微不至,潘杰莱言谈粗鲁,但永远能从他的话中感受到对孩子们的爱,如此深沉,深沉到不易察觉。当伊莉尼奇娜临终时,我的眼眶湿润了,一个母亲,眼睁睁地送走了两个孩子,还有一个不知去向,最大的痛苦不过如此吧!
这部小说讲述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艰苦而悲壮的抗争故事,婉转而凄凉……
一个政体有正确就不免有错误,共产主义宗旨是平等,当一个人自诩为更高阶级时,就不可能死心塌地加入红军。诚然,旧思维有他存在的理由,但社会的变革也有其必然趋势,利益有时很重要,但也很危险,需要清醒的思维和深远的眼光乃至适当的宽容才能抉择一个信念、坚守一个信念。
最后引用小说第七卷第十章的一段话吧:
科佩洛夫警惕地笑着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思想在这里占主导地位。只有那种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打仗,而且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的人才会得到胜利。这是一条老掉牙的,跟这个世界一样古老的真理,你却以为是你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