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分享《六韬》第一篇中的一段话,主要是周文王与姜太公的对话;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释义: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国君如果能和天下人的利益相一致,为天下谋福利,就能得天下。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天下人的利益,就会失去天下。天到了什么时节,地就会出产什么财富。财富是天地所赐,并非人君所有。能和天下人共同分配财富的人,则是仁君。只要仁君能够实施让天下人共同富裕的仁政,天下人都会归附。
那么回到现代社会,六韬中的这段经文对我们个人或组织有什么启发呢?
天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大小之分,一个国家有时候就是天下;但有时候国家只是天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正如《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观念、社会、书籍当中,处处讲到天下为公,不为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出自《礼记》。
天下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或阶级或组织的私产,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仁君圣王,道德仁义礼智信,为天下人谋取利益,天下人安居乐业,民心所向,才会归附。从古到今,莫不如此。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这个其实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三观,天、地、人;也是天正、地正、人正,此为天地人三正。古代贤人君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能出将入相 。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参与企业组织谋求生存与发展更多一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能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但私有制就会榨取大多数人的剩余价值,这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以后有机会再展开一些。
古代求学之人,都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修行之路。随着读书的多少、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能力的大小、机会的把握;那么所具备的能力与责任也就越来越多,一点点扩散,才能去做更多的事。
天地人三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三观,到现在也不会过时,有标准、不混乱;只不过被我们大多数人丢弃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并且与我们常说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一对应。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也就是天正、天道,认知与理解宇宙万物的基本运行规律等等。价值观,了解大地万物、四季轮回,掌握社会发展、时势变化,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生观,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虽然说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但中国人还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生修行之路。
天地人三观也给我们一个认知方法论,我们看到一个社会、一个行业、一个趋势等等,如何去了解并做出一系列分析?那么就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分析;从天到地到人,从大到小,从务虚到务实,从战略到战术,层层递进,方能做到全息、全观、全程。
所以正三观,是我们为人处事的第一步;重新读起中国古代先秦经典书籍,共同实现传统文化伟大复兴。
多读书,明事理;多实践,长见识;多积淀,知进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