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很大也很抽象的概念。抽象的东西没法谈,我试着从两个方面谈谈文化对一家企业、一个产品的影响。
首先是质量文化。质量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质量的把控不光是控制硬件(厂房、设备、原材料、水、电、空气系统等),也离不开各种软的东西(各种规范、记录、人员培训、检验、放行标准等),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质量的保障。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文化是塑造这个系统的根基。企业的领导人(Leader)对质量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企业的质量文化。
如果一家企业只做最后的检验和放行,中间的过程不进行严格的把控,那么这家企业在质量文化上就有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的疫苗事件,归根结底是这家公司的质量文化出了的问题。文化出了问题就是根本的问题。质量文化一旦在一个团队中塑造成形,在原班人马的情况下很难改变。
二是产品文化。在设计一个产品时,你为产品注入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就会成长成你想的样子,文化塑造了产品。
这就要说到最近的滴滴顺风车事件。滴滴公司在顺风车这个产品上加入了社交因素,滴滴司机在提供顺风车服务的同时,有谋求社交的诉求和动机,甚至不排除滴滴公司以产品的“社交元素”诱惑他人加入滴滴顺风车司机的队伍。而乘客在获得顺风车服务的过程中,并不抱有社交方面的期许,甚至她们并不知情。在这种情况下,乘客成了滴滴司机社交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滴滴app中,顺风车司机可对乘客进行评价、加各种标签,这些评价在顺风车司机互相之间可见,而作为乘客,她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些评论存在。
在这种设定下,那些加入滴滴顺风车业务的车主为的根本不是提供出行服务所带来的收入,而是在传统社交环境以外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乘客(尤其是异性乘客)。在这种情况下,开顺风车成为一小部分司机猎奇的手段。而这种手段,其实根源于滴滴公司的引导。
滴滴公司为顺风车这个产品注入的文化是社交,而这才是顺风车出问题的根源。
以上是最近的一点关于文化的感悟,与您分享!
对于滴滴事件,可参看和菜头的分析《滴滴,下一份声明准备几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