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毫无疑问,是劝诫。
从主观上讲,以诸葛亮的人品不是那种能作“你不听我的蜀国必亡”此等论调的人。以刘备与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君臣际遇,在正史上刘备也不是事事皆听诸葛亮的主公,这一点不要被《三国演义》影响了。在刘备的谋士中,除了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等也都较受看重,且很多奇谋也都出于这些人,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长于治军”,且为人正直、品性高洁,在正史上奇诡之术并不出于诸葛亮之手,这也是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近妖”的原因,这并不算正面评价。在这一点上,刘备是知道的,因此他也不问计(这个“计”指奇诡之术,也就是阴谋、诡诈)于诸葛亮,也是因为了解其为人,他才托孤于诸葛亮。
从客观上讲,《出师表》(我想提问者主要还是指《前出师表》,因此围绕此作答),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创作的。此时,如汉末官渡、赤壁等大规模的战事已经很少了,多的是远交近攻,局部较小的战事较多,魏、蜀、吴间彼此制约,三国各自的宫中、府中都是暗流涌动、内部矛盾开始凸显的阶段。相比之下,蜀国的内部问题较为严重。对蜀中而言,刘备的外来势力,之所以愿意在团结在蜀汉周围,除了刘备集团核心势力在软、硬两方面的实力外,主要还是曹操这个外部威胁太大。而此时,刘、关、张相继去世,内部威慑力降低了;三国已成,外部威胁在当下也没有那么紧迫了,蜀中本来势力想要重新分割权力,人心思变。
诸葛亮北伐当年,在蜀汉内部就发生了广汉叛乱。虽然,叛乱被很快平定,且发起者是山贼出身。但蜀汉本身最是立身不稳的,刘备是皇叔,能压得一时,但刘禅可没有那么大的威望,而且身为皇帝的汉献帝早已将天子之尊禅让于曹丕,蜀汉在身份上的名正言顺,已经没有什么威慑力了。
这一点,刘禅看不清,但诸葛亮看得清。自知时日无多的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与曹魏战站很难获胜,且不说魏、蜀之间实力差距明显,而且还有个变量——孙吴集团。所以,北伐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要通过外部的危机来调和内部的紧张关系。诸葛亮是以自身为饵,让刘禅趁此机会整顿朝廷,凝聚合力,形成自己的班子,为将来的统治做打算,才孜孜不倦地劝诫刘禅。
再者,就算以“权臣”之心代入诸葛亮,他也不会以上“表”这样的形式来“逼宫”。不说诸葛亮了,但凡对形势有几分清醒认知的人都不会。要“逼宫”,不暗自图谋,以“枪杆子”突然起事,打得对方措手不及,还要通过“笔杆子”广而告之?
刘备父子好歹还有个“刘氏皇族”的身份,诸葛亮可不是。蜀汉内部如此复杂的集团势力,诸葛亮是刘备钦定的托孤之臣,才能使得动他在世时的那些悍将老臣,诸葛亮在军中的威望来自他的才能和对刘备父子的忠诚,而不是刘备本来的军事力量本就效忠于他。逼宫无非是想自己做蜀汉的话事人,一没有自己带来的军队,二没有培植自己的军事势力,这样还“逼宫”,简直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