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在大数据时代,经验的作用已降到最小;在机器的轰鸣中,手工制作将被代替。”在行走的路上,认识了很多用匠人精神打造生活的坚持者,在这个“有鱼吃谁还抓老鼠”的时代里,他们用自己的手工为世界留下他们的坚持和精彩。
在旅行的火车上认识了搜集整理民歌的老人,他大大的行李箱里厚厚的歌本上,全是手写的歌谱。我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不打印出来呢,又整齐又便于保存。老人说:“我学生早就让我打了,但是我还是喜欢手抄本。看我这歌本多有温度,每次翻阅时,我可以看到初见初听这首曲儿的心情,还有记录的心情……”倍儿喜欢老人的回答。老人翻出其中一页说:“二十年前我听过这个曲子,我以为失传了,那天听到,你看我激动的,谱都写歪了……”
我自己一直在整理笔记,很多朋友说:“你抄它干嘛呀,百度一下打印出来不更好,又整齐又好看,错了更方便修改,还可以节约大把的时间逛街,刷微博……”可是我要的不是整齐,我更喜欢笔划过纸的触觉;喜欢写错了修改的痕迹;喜欢翻阅的时候,看到写之时的心情;喜欢厚厚的一本,拿在手上的触感。尽管百度无比的强大,并不妨碍我抄写整理,它们是我生活的内容,心情烦躁的时候,坐下来,拿出本子写上一会儿字,烦躁就成了笔下的字……这时候的我固执的可以。
朋友老C的小吃店生意好到爆,有很多人找上门要求加盟。老C总淡定的摇摇头,朋友们都不懂老C为什么要拒绝这绝佳的发财机会。熬不住大家的好奇,老C说了实话:“我只是担心加盟的人做菜不认真,坏了我这手艺……”老C的小吃能在深巷中闯出名气,靠的全是真功夫。就说制作辣椒酱,老C总会选上等的辣椒,在锅里三烤三炕,每次翻炕时都用手,不用金属的锅铲。还要忍住呛鼻的辣椒味用石臼捣碎,油温烧到80°,按照家传的比例配上其它佐料,翻炒而成,其间任何一道程序都不容马虎,也不许马虎。对于制作过程老C的理论是一套一套的,他对烹制食物认真超越了他赚钱的兴趣,因而才会苛刻的说:“如果有人能像我这样做菜,就让他加盟。”也许就是老C对食物制作的如此坚持,才招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食客。
过年的时候,四面八方回来的人们都要去邻居家买几盒手工奶片解解馋。店很老,店里的人很老,半人高的橱窗,简陋的包装……就这样也抓住了无数人的味蕾,留住了大家儿时的记忆。邻居家的妻子豆蔻时就认识丈夫,制作亦始于彼时,两人从青丝到白头,送走了老人,养大了儿女。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夫妻俩对手工的坚持。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女儿在城里建了奶片厂,重金邀请老人出山,老人以机器压的奶片都一个样儿,太没意思,拒绝了女儿。夫妻两村口四十年的坚持俨然成了乡村老字号,成了回家人们的味觉路标。
郫县豆瓣厂搬迁之际,几个老工人怅然若失的望着远去的车影——原来用手工搅拌的上万只酱缸,都拉去新厂,新厂的酱缸已改用机器搅拌。陪伴了这些酱缸一辈子的老工人们,只能在记忆里回忆:天晴时,他们除去酱缸周围的杂草,打开盖子,根据色泽、气味决定搅拌几下缸中的酱,让它们充分发酵,而一切全凭经验。以后机器的轰鸣声将取代了工人们的嬉笑声,留下的只剩老工人们恋恋不舍的眼神。是啊,有了更省时、省力的机器,谁还用人力呢?老工人却说:“最美的味道只在人手上,不在机器设定好的程序里”。
老母亲喜欢自己做鞋,纳鞋垫。煮浆糊,粘布料,剪鞋样,纳鞋底,做鞋帮,缝制鞋子……整个过程要持续十几天。母亲总说手工鞋垫比机器做的要结实,老母亲会用纯棉的布料粘好鞋底子,用圆珠笔打上格子,找来花样,数好格子,一针一线的认真缝制。农闲的时候,老母亲不串门闲聊,不打麻将娱乐,一门心思做鞋,缝鞋垫,一双又一双。老母亲说:“这鞋没有商店橱窗里的好看,但是里面一个疙瘩也没有,穿起来特别舒适”。老母亲穿着自己做的鞋子南上北下,赢来无数赞美声。
手工太慢,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可手工最有温度,加上了制作者的喜怒哀乐,因而有了独一无二的作品。坚持手工是辛苦的,手艺家庭的父母也不希望孩子再从事这样辛苦的劳作,但还是有一些坚持者一直坚持着。也许某天机器全部代替手工,但还是感谢坚持者们留下了手工的温度。
写字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