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几个城市,在这里待的最久。
彼时坐了28个小时左右的火车到达上海的某一个火车站,具体哪个站我也不记得了。兜兜转转,从3号线转4号线,再转2号线,之后再转虹桥枢纽公交线。拉着一个行李箱,摇摇晃晃的终于下了车,夜色朦胧,刚下过雨,透过柔黄色的灯光,一眼望去,尽是温柔包裹。
一路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不断的积极暗示自己这里已经来过,不陌生了。而后直奔公寓,没想到公寓的房间要提前预定。当时给自己的领导打电话,幸好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还住了一晚的大床房,据说也是很高级别的待遇了。湿漉漉的感觉包围周身,过完年之后,可能算是部门第一个返回公司的人。原来大家都要在家多休息几天才返回公司,原本给我的安排可能是去另一个项目。但由于我的“自作主张”,让领导也有点儿“猝不及防”。幸好都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遇到我这种太按常理出牌的人也能随手安排任务。
205办公室,坐在靠窗第一排,每天都有阳光洒满身,初春乍寒,幸好有温暖在。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看文档。因为喜欢做前端开发,所以都是在偷偷看javascript相关的技术文档。或者偶尔看看小说,实习期,没有肩负重任的能耐和时间,所以每天时间很充裕。印象深刻的几件事,用一周时间看完了《战争与和平》,迄今为止看过最厚的一本书,战争模块适合男性看,和平部分适合女性看,小说总体格局很大,笔触却很细腻,世界名著不是没道理的;某个午休的时间看了《恐怖直播》,在办公室偷偷哭了很久,太压抑的一部电影,往期有推荐,预知详情,可前往《电影推荐》细看;还有一段比较不舒服的经历,也成了历史。你看时间就是很无情,推着你疯狂的向前而去,一切都留在了身后。当时那么难过,都过去了。回头看看,也不过如此。
四月初就跑回学校做我的毕设,学我的驾照。那段日子很充实,每天6点多就跑到学校小东门外去等教练车。学生生涯起得最早的一段日子,高三我都没这么辛苦。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在教练各种怼中顺利拿到驾照。
再次回到上海,就到17年年底了。兜兜转转了几个项目,最终还是回到了老巢。这次回来,和以往就又大不同了。地铁快修到了公司门口,商场也建起来了。只是短短的几个月,大上海就又变了样。发展速度令人震惊,公司竟然也引进了清真食品,我们也有自己的专属窗口吃饭了。终于不用每天带饭去公司了,人性化的设置越来越多,中国速度也在这里上演奇迹。2017年12月31号,地铁17号线正式开通。至此之后,从虹桥机场到公司只需要20多分钟左右的地铁就到了,方便快捷。据说地铁开通的消息放出之后,附近的房价翻了几倍,房价永远都走在市场的最前端。
接下来的这段日子的开始过的有点儿难,万事开头难,这下终于在这句话上下足了功夫去体会。实践能力不足,工作之后通过强压来促使快速成长。所以一开始很难过,那段日子连楼下卖菜的大叔都排在我羡慕排行榜之上。我羡慕他们不用动脑子就能生活的很好,我羡慕他们不用做任何计算,纯靠机器的工作。代码在我的憎恶排行榜上迟迟下不来,太难了。挺过了那段日子之后,瞬时觉得代码可爱极了。自那以后,就对程序员的工作逐渐变得喜欢了,喜欢这种有点儿挑战性的工作,喜欢这种需要脑子工作。
在这里,和上海一起成长。短短的几个月,它的面貌一新,而我也在这里快速成长着。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越来越能投入工作。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也在变化着。付出总有收获,无论大小,都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