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改造主义,它最显著的特征是主张现代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教育家必须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而学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为人们的行动奠定必要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改造主义者眼中,学校及教育中者在社会发展与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引发争论乃至争斗发生就在维持与变革社会的两种群体之间。而教育者与学校则是在变革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对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论述深有感触,他所说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自我更新、传承文化和社会生活,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定位。简言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应有渊博的知识,应不断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教育要关心个体的发展,发展个体和社会的福祉,这些主张至今都还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教育和课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与学校教育,思考如何处理好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师生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一系列问题,更好地建构我们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同步,并制定出适应并促进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正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关注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体现为: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课程设置方面来说,学校出来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之外,还应注重校本课程、隐性课程的开发与传授,尽最大可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学校的课程,不仅要面向多元文化,更应该面向未来。学生不应该生活在相对“真空”的学校环境,而应该面对社会问题,污染、核武器、战争、经济危机等等,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应该体现在学校课程里。从教学方式及手段方面来说,教师要实现由教师向导师,由传播知识向引领思维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状,思考社会发展,丰富课程学习,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才,才是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学习课堂知识才重要。结合当前的高考改革,学校要建设与开展好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学好学科课程的同时,融入学校集体之中,获得全面发展,不断认识自我,选择好适合自己的教育与专业发展方向,是当前必须做好的工作;在高中阶段实行分层次的走班制教学,同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与系列科创教育活动,让不同潜质与水平的学生均能够得到发展,是需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的工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关注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体现为: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轼曾经在《赤壁赋》中有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世界是由变与不变构成的,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教育改革与行动一直在路上。愿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