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觉得女生容易生气,男生神经大条好相处,于是不少好朋友都是男生。现在男生们纷纷谈恋爱,女朋友不喜欢他们和女生交往,尤其是“好朋友”,男朋友也不喜欢我和男生交往,尤其是“好朋友”,于是我就这样失去了为数不多的好朋友。
我想承认我的孤独,因为孤独,我曾经幼稚地以为一个“懂我”能够弥补所有不足。后来发现,所谓的“懂”,并不是�幸运地遇到了茫茫人海中上帝为我量身定做的另一半,而是因为能够聆听、思考、接纳对方的所有,然后慢慢改变。因此“懂”是易逝的,却也是易得的。很久一段时间,我对爱情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来注定都是孤独的”。你会认识很多很多人,和很多很多人成为朋友,但最终陪伴自己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因此,我很少去想未来,不喜欢和不相信承诺。也因此,很少和别人谈论真实的想法,担心没有认同的失落,就像担心被拒绝一样。就这样保护着自己。
如果我爱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致橡树》
作为一个在放任自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女性主义者,我喜欢新鲜事物和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自由平等充满信任的爱情。我想最理想的爱情是可以去掉所有的伪装,和对方对话就像和自己说话一样。所谓的soul mate大概是这样吧,不是因为有多懂彼此,而是像接受自己一样接纳对方那些好的不好的,然后慢慢变得更好。但实际上,我们甚至不能接受自己。最有力量的不是谴责和威胁,而是接受。
这样的对话或许不是情侣之间的对话,而是两个个人之间的对话,不受到“情侣”或者“夫妻”的身份限制,甚至不受到“男人”“女人”的身份限制,聊一切一切可以说的,其中很可能有不道德的想法,犀利的剖析,因为一旦有了身份定位,便会有理由产生怒气和伤心。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多么坚实的信任才能做到?需要足够耐心和用心来体会和思考,不然无法理解对方;需要足够强大来承认丑陋或接受丑陋的想法,不然会防御性地暴躁起来;需要足够的信任,不然谁又会说出真实的想法?是的,会筋疲力尽,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更加了解对方和自己,甚至达到自己和自己对话达不到的效果。
人们习惯以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来判断别人,由此产生谴责或威胁。《心灵捕手》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蓝波教授和大学室友心理学家Sean的吵架:他认为他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不断地逼自己,所以他也应该逼Will去研究数学才能不浪费他的天赋;他认为Sean在社区大学教书是loser,他不合作是因为嫉妒。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懂得很多,用自己的想法来评判或臆测,于是便有了标签、谴责和臆测。这是可怕的。正如Will扔许多名著言论来评论Sean一样。我们很少从心底里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一般人可以不必费尽心思去理解,但在亲密关系中,这种理解非常非常重要。理解以后才能接受,接受了才谈得上支持,接受现在不完美甚至丑陋的自己和他们,然后改变自然就发生了。“It's not your fault.” 简单的一句话是多大的理解和拥抱,又有多大的力量。
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想这样筋疲力尽地聊一聊,那是极大的自由和快乐,若尝试过一定会迷恋上的滋味。
这个过程是灵魂想通?写到这里,突然想起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信中提到“我只希望我们的灵魂可以互通”,回去翻看,竟看到这么一段:“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和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我只希望我们的灵魂可以互通,像一个两倍大的共同体。你知道吗,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人又有多少弱点啊。” “你把你灵魂的大门开开,放我进去吧!” 不禁惊呆了!竟然如此的一致,快速翻看了几篇信件,眼泪完全止不住,他们是多么幸福。这就是我想要的爱情,但我还在敲门。
那些爱呀浪漫呀表白呀都是那么的不重要。又或许,是我将爱情和友情混淆了?但要是有这么个异性,为何又不是爱情呢?至于婚姻,似乎又是另外一回事。可要是两个人能够这样的了解和相互支持,又还有什么不能够解决呢?
最近偶然看到廖一梅话剧《柔软》里的台词:“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不喜欢《恋爱的犀牛》,但因为这句台词一定要看看《柔软》。
相信着吧,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学会生活,学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