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元年始,玄宗整顿武周弊政,重兴大唐鼎盛,史称“开元盛世”。社稷安,仓廪实;官吏清,百姓丰。
自十三世祖晋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始,奉儒守官便成为这个家族百年的传统。杜审言乃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又为著名诗人;其子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虽家族已显没落之势,但是“奉儒守官,不坠素业”依然是这个家族后人的人生志向,杜家子弟从小接受经书儒术家庭教育和诗艺练习。同时家庭输出的还有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观,杜甫姑母德义;杜叔毗事母以孝,事兄以义;李琮二子重义轻身,这些家族英烈行为都可看出这个家族的义烈家风。杜甫便是出生在这个家庭,从小便在心里种下了入仕进儒和家国天下的种子。
伴随着玄宗即位,杜甫开始了他安稳快乐的童年。虽家族没落,但声望犹在,少年杜甫从小便能参与上流社会的活动。六岁观宫廷梨园弟子公孙大娘舞《剑器》、《浑朊》于郾城;十四五岁出游翰墨场,与斯文崔魏徒辈为伍,得誉为班固、扬雄在世;也是十四五岁,出入于岐王宅,聆听李龟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聪慧如杜甫,小小年纪,便已光芒大绽,这时的杜甫已然成为文场中的少年才子。没有人怀疑过杜甫的才华,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十九岁那年,杜甫开始了他的漫游。四年时间,过金陵,下姑苏,渡浙江,泛剡溪。赏游古迹,瞻仰先贤。之后回到洛阳,参加人生第一次应举,却不第。但是杜甫不曾灰心,家族的历史让他坚信自己会入朝为官,也会以文名扬天下,只是现下时机尚早。此时的杜家,仍然财厚,次年二十五岁的杜甫继续无忧无虑的游历生活,去往齐鲁燕赵大地。此次游历,青年杜甫看到了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望岳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画鹰则“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最重要的是,结识了一生挚友“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二人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即便晚年时回忆起这段时光,杜甫仍感叹“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结束漫游后,杜甫再次回到洛阳,与妻子杨氏成婚。人生阅历的丰富,知心挚友的结交,人伦大事的完成,让杜甫更加自信乐观,也坚定了而立之年该为国为家做一番大事业的信念。
此时,开辟了再一次盛世的玄宗,不再励精图治,反而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整个社会隐隐弥漫着不安定的气息。有所预感的杜甫,怀着“致君舜尧上,再使风俗淳”的想法,来到长安。他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华,一定会有一方天地可以施展抱负一显身手,可是冷漠的现实却重重地击在他脸上。参加甄选考试,却因掌权的李林甫妒才,一手操纵,无人得进;向王公大臣投诗干谒,却无人引荐。没有经济来源,时日一长,不得不沦为权贵门中的清客附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甚至一度靠在长安街上卖药维生。因着自己的困苦,杜甫也看到了民间的辛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国家正在走向衰败,民不聊生,国何以强。求生之心,爱民之心,为国之心,都让杜甫更加积极地求仕。只有让自己进入朝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为民保民,才能为国效力。三篇大赋,得入皇帝青眼,但是写给左丞相的诗才真正为杜甫得来一官半职。不愿做向上拜迎奉承、对下鞭打逼骂的县蔚,于是改任右卫帅府胄曹参军,参管军服装备等后勤杂务的闲职。虽是闲职,却也终于得以安定,杜甫在履职前前往奉先探视家人,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这十年长安生活,看尽了人间冷暖辛酸,耳闻目睹了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切身感受了政治的黑暗。这十年,结束了杜甫安逸轻狂的少年时代,也结束了大唐的再一次盛世。
杜甫尚未返回长安,安史之乱就已爆发。长安沦陷,杜甫全家也随之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听得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立马安顿好家人,投奔灵武。只愿此时能立主身侧,献主赤子之心。岂料被叛军所获,被困长安。曾经庄严整饬的京城,现已一片荒凉,生灵涂炭,繁华尽失,疮痍遍地,胡虏横行,人民遭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焦心煎熬,冒着生命危险,终从金光门逃出长安,奔向有主所在的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君臣二人执手相泣,杜甫被授予左拾遗一职。但在新主与旧臣之争中,站错队,被新主疏远。这便是为人称颂的谏肃宗勿因细事罢免大臣。这是杜甫文人意气的表现,却也显露了他政治才能的浅薄。虽肃宗返回长安时,仍带上了杜甫,但也再不亲信。后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过一年时光,这次杜甫却是从金光门被贬出。从此,再不复回长安。
时局未定,战乱不息,人民的苦难化作了杜甫笔下的《三吏》《三别》。朝内李辅国专权,旧臣被排斥,政治未复清明。杜甫对政治大感失望,萌生弃官之意,于是携家前往秦州。弃官后的杜甫,无依无靠,人生地不熟,全家陷入饥寒绝境。杜甫只能每日上山拾橡栗,雪中挖黄独。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这不仅仅是杜甫一家的经历,也是陷入战乱的唐朝人民的普遍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得以中止。在成都修筑了浣花溪草堂用以居住,又得好友资助,生活逐渐安定宽裕。但他依然心系人民,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间,闻得耗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时,杜甫惊喜欲狂,脱口而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期盼国家安定,人民安心。但是长安的再次陷落,击碎了他的快乐。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而好友的突然去世,也使他的安逸生活再次终止。杜甫不得不带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虽在途中,仍有好友资助,但年龄渐大,让杜甫作诗不敢丝毫松懈;身体越来越差,使归乡之心亦甚切。兵乱使归乡之途受阻,不得不投奔荆州的亲友。此时的杜甫,心境已由多次的失落转趋平静,“残生逗江汉,何处狎樵渔?”;但也会感叹,“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也会自我劝慰,“古来存老马,不必存长途”。离开荆州后,杜甫之舟飘到湘江。在垂暮之年走上屈原忠而见妒,信而被谤,零落湘江一途。不过杜甫不是屈原。屈原悲愤至深,神情恍惚,自沉湘江,以身相殉。杜甫却始终清醒理性,在贫病的消磨中从容走完了人生之路。逝世前留下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倾诉自己的家国之忧。
杜甫一生虽大部分时间颠沛流离,但杜家入仕进儒的家族传统,也算是完成。虽未能为大官,却已成大家。杜甫这一生始终秉儒持正,怀仁爱之心,坚毅之志,忠君之思。虽有封建文人的愚忠思想,但爱国爱民之本性却未失,至死都未忘记多灾多难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人民。——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鴞禽。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
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庚信,述作异陈琳。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