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等人,所去附近的书店看了看。
【书店】
曾经,我特别喜欢买书。
但之后
大学四年,我去图书馆的次数都不超过5次。
因为我觉得数字阅读更方便,数据是可以流动的。
今天周六,书店有很多人。许多人都坐在地上看书。
当然也有很多人在里面玩手机。
进到这里,放佛就能安静下来。
仍然喜欢书的氛围。
【古老】
很久没写字了,也很久没翻书了。有种很古老的感觉。
翻开书,各种目录结构,都有种看教材的感觉。
我能想象这些内容,在网络上的样子。那样子,比在纸上好看多了。
有人觉得还是摸到找的纸好,但现在我反而感觉,屏幕上更亲切。这是短时间的错觉吧。
因为,在纸上,他是不流通的。我不喜欢这种封闭。
【体系化】
对比网上各种自媒体的文章和解读,书本的确显得更加体系。这方面相关的内容,集合在一起,呈现给你。
让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这显然是更好的知识存储方式。
但一个问题是,相比许多次买书,最后没有看完过一本。
人们在屏幕上的碎片阅读,反而总量更大。
也许,我们不需要体系化?
某一方面的内容,我没必要全部了解,只需要知道,当前对我有需要的,感兴趣不就行了。
【学习】
现在,拿起书本我有种不一样的认识。
以前,把书当成和教材同类型的东西,一种可以让我们学习更好的圣物。
现在觉得,这只是,思想封装的容器之一。我也感受到,各行各业,基本上是在处理信息流动。
书,就这些流动信息的汇总。
我特别喜欢用语言来类比知识的流动。
同样都是文字,不同的知识不一样的编码。只有懂这个领域的语言,知道他们的方言,才能跟他们交流。
【人群】
在不同类型的区域,站着不同的人。
教辅区、考证区、养生区、育儿区……
这放佛像一个,大脑的工厂。不同的人,根据需要,在采集相关信息。
同网上的信息一样,书也很多标题党,没有实质内容的书也挺多。
励志成功学的书,可能还卖的更好。
这并不是知识流动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让这一群人,在一块交流探讨,实践做些什么。可能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