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本书是我在樊登读书会里面听到的,觉得特别棒,所以就纳入书单里面了。大家也可以到樊登读书会里面听樊登的讲解,逻辑和总结上都特别好。下面的书评是我自己个人的一点点总结,还不够深入,希望能带给你一点点启发~
1,吼叫是什么?
其实吼叫这种现象存在于大部分家庭,只是有些家庭察觉到了,有些未曾,那察觉到的家庭又分为去改进的和没有改进的,改进的又分为成功的和失败的,所以无论我们是哪一类,都不孤独。
讲讲我自己为何对这本书很有感触。我爸妈都属于嗓门很大的那种,对话都会用吼的,所以从小耳濡目染我会认为吼叫是一种震慑力。当然,长大以后就会渐渐明白不是这么回事,但一直缺乏一个改变的触机,直到遇到现在的另一半。我个人特别认同武志红老师所说的恋爱是修正童年塑造的性格的一个关键时期,当然恋爱的对象能否带给自己正向的改变也很重要。我的另一半的性格特别温顺,他的爸妈也是特别注重沟通方式的家长,所以我和他的相处,他能指出我性格总的一些不足点。比如说,我生气的时候大吼大叫,此时他却还能心平气和地和我交流:“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大吼大叫干嘛呀!好好说我也在听呢!” 有这样一个反馈,我就会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去修正,其实这也是现在所谓的镜像效应吧!
2,我为什么会吼叫?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那种特别平和的人,在他们身边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自己也一直朝着这个人格培养方向修行。那为什么我们会失去控制而大发脾气呢?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触发器!所以很多事情我们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这就是内在的一种修行。爱人的磨叽让我们不满,回想深挖下是不是自己小时候磨叽被家长或者老师批评了?任何让我们不舒服的点多多少少都与我们经历尤其是童年的经历息息相关。找到触发器,然后更理性的剖析自己,去克制,慢慢来,过程都是痛苦的,但是想想改变的结果是不是挺让你期待的呢?
3,如何改变?
方法有很多。首先,和所有改变一样,我们都需要记录下吼叫的频次和原因,这样下次我们才能知道从哪个触点去修正。看到这一点,是不是觉得方法论都差不多呢?比如早起/运动打卡,都是在通过记录提醒自己过去有没有执行。所以有了方法论,就是执行了!书中还提到很多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比如ABCDE法则,管教的4C法则,和其他教育类书籍差不多,大同小异,学会沟通可是永恒的话题哦。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平等地沟通是对孩子的尊重,我这边就不剧透了呢!我自己的感悟是首先看到自己的不足,原谅自己,然后修正自己。就像书中所讲,我们的吼叫无非是对方做的事情不是符合我们的预期,比如我们要孩子先洗手再吃东西,但孩子没有。此时我们是不是会大叫:我叫你先洗手,你为什么就是不听呢!但是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一定要先洗手呢,此时我们如果平静地和孩子说洗手是为了把手上脏东西洗掉,这样吃东西会更卫生更香呢,孩子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呢,当然有些孩子也很固执,那这样的规则就需要家长去强化了,多说几遍了。
书中还谈到“气质”两个字,可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哦,这边讲的气质是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很多急性子的家长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慢吞吞地做事,就会气不打一处来,还会觉得孩子怎么不像自己那么雷厉风行呢!但是每个人的“气质”是不一样的哇!就像我们在学习DSIC时所说,每种性格都有特点,无谓好坏。那就需要做家长的了解清楚自己的气质和孩子的气质,这样才能在处理关系中更顺畅。举个例子,我是急性子,我老公是慢性子,所以一开始相处的时候难免我会急得大吼大叫,等我了解清楚之后,我就懂得去理解他,合适的时候提醒他有些情景下需要麻利点!他就更能接受,人都有一种本能抵触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所以方法真的很重要。
总结:这虽然是一本亲子教育书,但其实人与人相处是共通的。我们一起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