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起,读了毕飞宇的《小说课》,感受非常深,他对小说的解读可谓是抽丝拨筋,不仅有小说脉络的解读,还对小说中每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都有深刻的理解。不仅有小说中美学的分析,也有心理的揣测。
如果说许荣哲的《小说课》在教我们如何写故事,就像是练就武功的秘籍,一招一式讲解细致;那么毕飞宇的《小说课》,应该是武功中的高级心法,教会我们如何从经典的著作中学会武功的新学,从书中学会见招拆招,吸取经典中的哲学和艺术。
下面是我们走进毕飞宇的小说课,看他如何解读蒲松龄的《促织》,看苍山如何绵延,听波涛如何汹涌。
《促织》只有1700字,也就是8条微博的长度,却让毕飞宇称为是伟大的小说,一部伟大的史诗,作者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才华足以与《离骚》、《红楼梦》相媲美。
毕飞宇教授告诉我们,读小说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大处展现的是小说的格局;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小处可见小说的生动。
在这个短小精悍的《促织》中,却铸就了像《红楼梦》一样的史诗品格。
文章的开头说“此物故非西产”,这句话是就奠定了后面悲剧的发生,既然这个地方没有促织,悲剧却发生于此。这就是命运,你怎么可以逃脱呢。
主人公,是一个“为人迂讷”的倒霉蛋,他叫成名。这样的性格,在小说中注定了他的命运是从一开始就处于低谷的状态。因为他遇见了一个“猾黠”的“里胥”。里胥抓成名去抓促织,也就是蛐蛐。对于这种性格的,一出场,成名就死了两次“惟思自尽”“忧闷欲死”,这时候的成名就已经是气若游丝了。
小说从现在开始出现了一次反弹,天无绝伦之路。小说转向了,主人公从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成名遇到了驼背巫,他给成名指了一条能够捉到蟋蟀的地方,并且抓到了一只上好的促织。它是“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这只促织是多么的心仪,倒霉蛋成名的运气似乎要转向了。于是,成名“大喜”。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小说家的高明在于,得让故事出现在一次的波折。不幸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成名的儿子,把蛐蛐给拍死了,这时母亲又吓唬儿子,回来之后,父亲会收拾他的。等到成名回来,妻子说了这件事,成名非常生气。这也是人性的反应,蒲松龄用了三个字“怒索儿”,这句话是绝对不能少的,因为这是小说的逻辑。这才发现儿子不见了,最后在井里面找到了儿子。把儿子打捞上来之后,这时是“化怒为悲”。
夫妻后来的表现,蒲松龄用了白描的手法,“夫妻向隅,茅舍无烟”。夫妻一人对着一个墙角,没有生活做饭。死一般的寂静,寒气逼人,让人欲哭无泪。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境况,一下跃然纸上。悲剧的气氛一下就营造出来了。到这里,小说看似已经低到低谷了。同时,也应该是上扬,反弹的时候了。想要故事变得跌宕起伏,必须要有反弹。
蒲松龄是这样写的,孩子没有死,而是孩子变傻了,傻的原因是,孩子变成了促织。但是这时的成名是“亦不复以儿为念”,孩子都傻了,不管孩子,成名是不是太无情了呢。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情况,苛政猛于虎。他必须还要去找蛐蛐。
孩子变成蛐蛐,成名“喜而收之”,这时写到了孩子变成促织的五个动作“一鸣辄跃起,行且速。”“超乎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跳到墙上“伏壁上”,这些动作其实就是一个顽皮孩子的习性。这个秘密读者看的清楚,只有成名不知道,这就是戏剧中的文学常识——“发现”。在发现之前是要“藏”的,——要么当事人不知道,要不读者不知道。这里是当事人不知道的用法。
斗蛐蛐是最精彩的环节。这个“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的蛐蛐,却是战无不胜的打败了所有蛐蛐,成为天下第一。故事偏偏出现了转折,出现了一只鸡。这就是蒲松龄作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的高明之处,鸡的出现,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动物,这是小说的传奇性,但是又符合日常的生活逻辑。
最后,促织战胜了鸡,真正的成为了天下无敌。成名也因此受到了赏赐,有了名马锦缎,而且也不用去服役了。一年以后,成名的儿子好了,自己说自己化身成了蛐蛐,身轻善斗。
故事结束了,读来感觉很神奇,很魔幻,很不可思议。其实蒲松龄写的就是一篇非常荒诞、变形、魔幻的故事。文学需要想象,想象也是有边际的,他所面临的问题是源源不断的现实。这当然也和蒲松龄生活的年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冰山的一角,同时引发的是读者的遐想。想要小说变得跌宕起伏,精彩好看,就要让故事情节有高潮,有低谷,高可以高到喜马拉雅山上,低可以低到马里亚纳海沟。在主人公大喜过望的时候,给他一个打击,受到打击之后,再给他一线希望,触底反弹,但是反弹的又是那么合情合理,让读者紧紧跟随,不断的往下翻。
小说中可以加入白描,将人与物,情与景高度合一,人的感受,景的烘托,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融合。气氛一下子就会烘托出来。
喜欢小说的你,想不想去试一下这些秘诀呢?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这是2019年的第二篇文章,又一次打败心中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