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带弟弟和两个孩子花了几百大元,从南二环到北二环,堵车高峰用了一个半小时,去参加朋友的沙龙。
我听得如痴如醉,深厚的理论根基、精准的语言功底、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都让我深浸其中。弟弟认真听着,时而瞄瞄手机,且对其中的互动环节困惑不解。两个孩子听了两分钟,女儿开始看手机(她说是在背单词),儿子天马行空,让思想放飞中……
一会,儿子过来说:"妈妈,我饿了。"
我回复"涵涵,你肚子需要装满,妈妈的脑袋也需要装满,怎么做,可以照顾到我们两个呢?"
涵涵:"不知道"
我:"妈妈有两个建议,一,我给你钱,你出去找餐厅,二、美团外卖,你选哪个?"
涵涵"外卖"
我掏出手机开始操作。
"妈妈,我来吧。你一会输入付款密码就好了,你好好听讲,不打扰你了"
"谢谢宝贝的体贴。"
外卖迟迟未送到,孩子们询问多次,为了专注学习,我每次都不说话,把美团订单状态给他们看。
童童开始烦躁,双手插入头发,在椅子上扭曲着身体,低低呻吟着:"还不到,还不到,他美团干嘛啊,这么慢"
我弟低声警告:"不要闹,公共场所,控制情绪!"
童脸涨得通红,眼泪快流出来,"我还没吃晚饭,我还有好多作业,电脑没电也做不成,早知道不来了,如果在家,我已经吃完饭,做完作业看《军师联盟》了,哎呀……"她愤怒地低吼。
我看了看手机,说:"童童,外卖马上到,你和弟弟去门口等吧"
20分钟后,两个笑逐颜开地回来了。
回家的路上,弟弟说:"你看,早知道,就不带他们来了,就你有学习和分享的需要,我们都没有。"
"需要是流动和变化的。一周前,我问过孩子们,他们愿意参加,在当时的当下,他们有对这个主题学习的需要,或许还有好奇,探索的需要。在会场开启之初,他们除了学习,还有乐趣、放松的需要,而且偏重于后者。到后来,当基本需要~食物来临的时候,其他都靠边站。没有对错,只有在哪个状态下选择满足自己的哪个需要而已,如果有不合适,在乎于行为层面的策略。"
"同时,这也让我思考,对于初学者,老师可否去看见他们不同的需要,并按此设计课程?"
"如果把每个受教者都当成特殊的生命,罗列出他们可能追寻的需要,是否更能够满足自己看重欣赏、肯定、成就的需要呢?"
"同时,我也想到,对过去的需要与当下需要的冲突,无需后悔,或许可以哀悼和感激。哀悼缺失的美好,感谢成长的机会。今天的经历,让我下次组织家庭活动的时候,更会和孩子安排好时间,提前吃饭,带上必要的物质,预设场景无法满足需要时,我们还可以做哪些选择?当你看见自我的收获时,会感激这次经历满足了我们成长的需要。
满足自己的需要从思考他人的需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