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探编号:003
密探目标:替老大收马仔。
必杀技:三寸不烂之舌。
结果:剧情反转,卧底牺牲。
上一集中的超级卧底苏秦,貌似文弱书生,可也称得上一条硬汉。被刺客重伤了不算,选择五马分尸作为自己的结局也是有够重口味的。
而接下来这一位,结局与苏秦相似,痛苦程度犹有过之。最离奇的是,他本来并非卧底,却在登上事业巅峰之时突然变成了一名非死不可的“无间道”,最终极其惨烈地挥别了人世间。
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他就是楚汉相争之际,深受汉王刘邦宠信的一代奇人——郦食其(lì yì jī)。
郦食其,(?~公元前203年),魏国陈留高阳人。此人少年时期家境贫寒,但喜好读书,学识渊博,为人狂放不羁,颇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旁人皆称呼他为“狂生”。在郦食其青壮年时期,魏国为秦国所灭,郦食其只不过是县里一名看门小吏,空有抱负无从施展。待秦末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之时,因为没有发现值得追随的明主,郦食其继续深居简出,隐藏在高阳乡间,任岁月蹉跎。直至刘邦崛起,郦食其认为此人志向远大谋略过人,将来必有极高成就,终于动了出山的念头,正所谓辅佐明君觅封侯,大丈夫当如是也。经过一番谋划,已经年过六旬的老头子郦食其成功引起了刘邦的兴趣,成为其重要幕僚,并日益受到信任与重用。
我们都知道,在刘邦阵营之中,最负盛名的自然就是“汉初三杰”萧何、韩信与张良,接下来当属陈平。可实际上,最被低估和遗忘的一个人,却是郦食其。
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能力与功劳。郦食其以三寸不烂之舌著称,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是外交界的天才。他第一次替刘邦出使,就靠自己的“金舌头”把战略要地陈留直接说了下来,帮助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一处宝贵的粮食与兵源基地,从此奠定自己汉营首席外交官的地位。之后更常年负责替刘邦周旋诸侯各国之间,争取对汉最有利的军事外交政策。而同时,郦食其并不仅仅只是一名辩士,他更是优秀的谋士。比如楚汉相持阶段,郦食其建议刘邦放弃退守巩县、洛阳的消极战略,转而积极谋夺成皋、荥阳,牢牢控制敖仓,从而获得战略主动,这无疑是颇具远见卓识的一步妙棋。
另一方面,则是个性与作风。刘邦出身市井,无赖作风,其实最看不上的就是谦谦君子与穷酸腐儒。郦食其符合穷酸腐儒的身份,却没有穷酸腐儒的气息。自称“高阳酒徒”的他纵酒使气,疏阔狂放,不拘小节的作风几乎与刘邦如出一辙。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刘邦与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喝酒之时,这些人要么不苟言笑(萧何、韩信),要么若有所思(张良、陈平),只有与郦食其对饮的时候,才会开着黄腔当下酒菜,才会一言不合脏话连篇,这种场景不多,但每一回刘邦一定喝得比较爽。所以,郦食其不一定是刘邦最器重的人,却极可能是最对刘邦胃口的人。
因此,后世评论说,如果郦食其能活到西汉开国以后,纵使不能与三杰并列,也足以同陈平并驾齐驱。
可惜历史没如果。
郦食其过早地捐躯了,还是死得比较惨的那种,更是死得很冤枉的那种。
我们先把镜头转向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4年,开辟北方战场的韩信平定赵国。十月,刘邦突然闯入韩信大营,夺取了统军印信与符节,并召集诸将宣布大军由他亲自统领。随后,韩信奉刘邦之命,统率一部分赵国士兵去攻打齐国。
可在此之前的九月,汉营之中已有一人只身上路,秘密进入了齐国。这个人正是郦食其,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齐国向汉国投降。
既然刘邦已经派人去游说齐国,为何没过多久又要派另外的人去攻打齐国呢?是对游说之人没信心吗?
不完全是。
这一次出使齐国的机会表面上是郦食其自己争取来的。他对刘邦说,如今赵国已经平定,燕国已经归顺,只有齐国还不听话。齐王田广手下有二十万马仔,又背靠大海,有黄河、济水做天然屏障,如果出事了还能请楚霸王项羽派人相助。就算您让韩信带几十万兄弟过去砍他,也不是一年半载能砍得死的。不如让我走一趟,田广这个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如果吓唬吓唬扇一巴掌然后给他个甜枣,说不定他就认您做老大啦。岂不比韩信兴师动众省时省力?
刘邦动心了,省时省力是一方面,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如果可以的话,他不想再让韩信积累更多的功劳。须知功高容易盖主,尾大往往不掉,虽然韩信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帮刘邦打天下,但他潜在的威胁,已然超越了齐王之流的诸侯,仅次于项羽而已。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才会发生刘邦入军营夺取印信的一幕。也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尽管并不是很相信郦食其能搞定田广,但他还是迅速批准了这条建议,让老头子先行一步,潜入齐国做思想政治工作。
郦食其踌躇满志,此行若成功,他从此就将光芒万丈,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古有乐毅统五国之兵连下齐国七十二城,今有郦生靠一己之舌说下齐国七十二城,孰高孰低,一目了然。纵使张仪、苏秦复生,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那么郦食其成功了吗?
还真的成功了。
因为他把握了两个关键点:
1、形势。当时楚汉两极争霸已成定局,齐国要么被某一方灭掉,要么投靠某一方结成联盟,没有别的路可走。彼时韩信先后平定燕、赵,北方除齐国外再无障碍。眼下汉兵集结在齐赵边境虎视眈眈,楚军主力在中原与刘邦对峙,远水救不了近火。形势客观上对汉国有利。
2、心态。田广不是傻瓜,纵然他曾经有过称霸天下的野心,现在肯定也没有了,因为项羽刘邦韩信他一个也打不过。眼下对他而言,比较现实的想法就是保住自己在齐国的权势与荣华,只要不被灭掉,跟谁合作不是合作呢?
基于对这两点的透彻分析,剩下的不过就是组织语言极力煽动而已,这本来就是郦食其的看家本领。于是,宾主会谈甚欢,田广更是欣然应允投靠汉国,解除边境对韩信军队的防备,下一步调转枪头去打楚霸王,只要刘邦不破坏田氏在齐国的既得利益就OK。
各自达到目的的田广与郦食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饮酒作乐好不惬意。期间,郦食其给韩信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小韩别来无恙,老郦我已经说服田广,日后他与我俩相同,都是刘老大的马仔了。你跟你手下那些大兵该干嘛干嘛,总之不用来齐国就对啦。其他事情我会跟刘老大汇报。
别看韩信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实际上也算一个厚道人,跟老郦关系还不错。收到信后,他倒是没多想,反正老郦以前也没少干这档子事,都是替老板打工,自己乐得清闲,就准备打道回府了。
至此,郦食其距离功成名就流芳千古,只差喝完酒泡完妞带一份协议回去向刘邦报告了。就凭这份功劳,封侯又岂在话下?
只可惜,一个要命的家伙却偏偏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不但将郦食其生生变成了一名卧底,甚至还送他上了绝路。
这个人,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
蒯通此人,也是能言善辩、见识不凡之士。他献给韩信的计策应该不少,但历史上最出名的,却是两次劝说。发生在日后的,是劝说韩信背汉自立,做楚汉之外的第三极,进可渔翁得利谋取天下,退可拥兵自重左右局势,荣华富贵比效忠刘邦要丰厚得多。那次韩信没听他的。
另外就是眼前这回。原本韩信已经准备退兵返回赵国,结果蒯通制止了他,并且说了一大通道理。核心意思就一个,如果放任齐国不管,让郦食其独得功劳,世人就会说原来一个郦食其就能取代千军万马,韩信花一年时间才能打下赵国五十几座城池,郦食其区区一席话就说下齐国七十余城。这将置韩信以往的功劳于何地呢?
韩信听进去了,不过转念一想,不行啊,人老郦还呆在临淄没出来呢。我要是率兵打过去,田广肯定要杀了老郦泄愤啊。
蒯通嗤笑一声,兵贵神速,比起王权霸业,比起家国天下,郦食其算个屁?不管愿不愿意,现在他就是一名卧底,能够为汉王的事业而牺牲,也算死得其所,相信汉王也不会亏待他的家人的。
韩信点点头说,善。
一个字,决定了郦食其的悲剧。
被蒙在鼓里的田广、郦食其两人,还在临淄城中秉烛夜游通宵饮酒,结果天一亮,前线传来急报,韩信轻易攻入齐国腹地,兵锋直逼临淄而来。
田广先是一懵,随即大怒,好你个郦食其,老匹夫原来是卧底。来人呐,抓起来。
郦食其也是一懵,随即明白,好你个韩信,为了抢功劳置老子于死地啊!
田广命人备好大油锅,然后威胁郦食其写信,叫韩信退兵。
此时,已然有了觉悟的郦食其,亮出了他招牌式的不羁狂笑,哈哈哈,老子宁可一死,也不会再替你说一句话。
愤怒已极的田广,立马命人将郦食其扔入大锅之中烹调起来。郦食其则在狂笑声中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纵观整件事的过程,郦食其并非典型的卧底,他只是在别人算计之下被动地变成了卧底,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郦食其最终坦然地接受了卧底的身份,而他的付出也为韩信灭齐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细思极恐的是,当汉王决定将韩信也派出去的那一刻,是否在心中已经规划好了一盘“无间道”大棋呢?真正害死郦食其的又是何人?蒯通有一句话说得没错,刘邦后来封赏功臣,虽然郦食其的儿子不够条件,但刘邦还是将他封了侯,老郦当含笑矣。
那么,接下来登场的又会是哪一类型的卧底呢?
请继续关注《历史“无间道”系列004: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