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记忆犹新的永远是儿时在农村,在学校生活过的那些日子。虽然曾生活的艰苦,但总也抹不去那种苦中有乐的思念。
记得从四五岁起,我们这些小孩就开始有活干了,春天,大人们开始掏粪,给地里上粪,准备开始一年的耕作,我们这些小孩也不闲着,妈妈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箩筐,大一些的孩子拿一根绳子,让我们跟着村子里的大孩子出去捡干柴,那时候家里做饭取暖用的是炭和柴禾,因为乡村离煤矿远,且拉炭还得生产队派马车拉,每户人家一年也就是轮上拉一马车碳,按现在的计量也最多0.5吨。其次还得掏钱。所以为省钱,大人们平时有空就往家里捡干柴,每户人家的炉灶都是做成烧碳和烧柴禾俩用的。所以孩子到了能干活的时候是不让闲着的。
因为有小伙伴们,我们基本是边玩边捡,但是到吃饭的时间,箩筐必须得捡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妈妈的表扬,吃饭也感觉特别香…
夏天和秋天,我们这些孩子们更是不能闲着,每天出去掏猪菜,掏猪菜是有讲究的,首先得学会认得地里的野菜,哪些是能掏、猪可以吃的,那些是不能掏的,刚开始我们跟着大人出去,听奶奶和妈妈的教导,但总也认不清,有好几次回来,筐里的菜基本都是猪不吃的,被扔掉了。
冬天,天寒地冻,可是大人们每天早早的起床出去拾粪,为来年的地里施肥做准备,我们这些孩子们虽然早起不来,可是吃完早饭后也得出去拾一箩筐的粪,下午还得出去拾一箩筐,然后才能跑出去和别的小伙伴们玩。那时的小孩玩的都是跳绳,踢键子,打包,打三角,摆家家之类的。可总是开心的不得了…
每每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幸福就充满了整个身心。那时吃的饭,以现在看,是最艰苦的,每天吃的是玉米窝头,玉米、高梁米饭,像我们家孩子较少一些的,(姊妹三个)基本能吃到一半白面一半玉米面的窝头和縻米饭(家乡自产的一种粮食作物)。夏秋季能吃到地里种的现白菜,豆角及其他蔬菜,冬春季节,家家户户都储备了大量的土豆,腌制最少俩大缸酸白菜,肉也很少。我们内蒙古那时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就是猪骨头烩酸菜。每年吃肉最饱的是杀猪和过年的时候,现在回想起那时农村的杀猪菜,心里总是充满幸福感!那时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到了腊月初几,孩子们就和爷爷奶奶一起扳着手指头数天数,从腊月初开始就每天帮妈妈准备年货,天明等不着黑,盼着过年…
到上学年龄后,我们这些孩子们都知道父母的艰辛和不容易,在学校里都在努力刻苦的学习,有些家庭的孩子有的因为家里没有劳力上不了学,有的只上到小学毕业,因家贫就辍学了。所以能顺利的读完高中,还考上了大中专的我们倍感珍惜,记得我们在住校的时候总是舍不得花钱,吃饭也是俩个人一份,那时的住校生几乎都是每天在半饥半饱中挨过了每一个学期…只因为心疼父母的艰辛,能节省尽量节省…!所以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非常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看着一天天变老了的父母,心里总是有种紧迫感!总是在不断地努力为父母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能让父母多享福就是最大的欣慰…
等到我走上工作岗位,成家有了孩子后,住在城里,蔬菜水果,各类肉食海鲜想吃什么都能买到,也不愁没有钱买不到,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住着高楼大厦,做饭用的是燃气,取暖是统一供暖,家里干净整洁。可还是懒得做上几顿饭,或去饭店“下馆子”…,或去爸妈家蹭饭…但是从来也没有感觉到比儿时过年吃的饭菜那样的幸福满满…时间像流水一样过的飞快。再也不想盼望年的到来,可一年一年的总是在眨眼之间…
这样的幸福生活,好像也没有感觉到比儿时在农村生活的那种快乐更幸福一些…大人小孩每天回到家里眼睛盯着的都是手机,尤其是年轻人们几乎是把白天和黑夜颠倒着过…,父母每天不断的在唠叨要早睡早起,哪能听得进去?正如鲁迅先生的文章《风波》中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的那个时代更是反了个个儿…有时甚至感觉现在的网络有时对年轻一代影响很大,一是担心他们的身体,整天熬夜,没有好的体质还怎么给国家做贡献;二是每天盯着手机,不求上进,碌碌无为的人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想如果晚上12点以后全部关闭互联网,也许会拯救了一代年轻人…
回想起来,那时我们的欲望就是:放学回家能看到妈妈,过年能吃上肉,就这样简单的盼望,满足感却那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