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无论你是作为教育者(老师),受教者(学生),或者是父母,都能带来很大启发与思考。
总体而言,影片反映的是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导演将问题更加集中化,尖锐化更能达到鞭策的效果。
学校的权威与学生的言听计从,父母的权威与孩子的怯懦和妥协,基丁老师的创新式教学与其他教育者的墨守成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些对比层层递进使主题升化引人深思。
首先影片开头是在庄严肃穆的奏乐声中,学生们充满仪式感地通过蜡烛传递“智慧之光”,紧接象征着权威的学校最高领导人讲述着学校的辉煌成就与学校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直接地反映出这所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然后情节过渡到寝室,在一群学生的眼中他们的四大支柱是嘲弄,恐怖,颓废,排泄。
这种对比是无意的,因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厌倦了学校与父母的限制,可又不敢挑战他们的权威,对学校规章的调侃与发泄是容易发现的,可这种无意的对比也显示出学生们的悲哀——如困兽一般,不过幸运的是他们迎来了敢于创新的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喜欢吹着口哨的与众不同的基丁老师,在基丁老师这里没有约束与权威,他推崇浪漫主义(他叫学生撕掉了书本上关于现实主义的内容),通过站在讲台上的方式鼓励学生们用新的角度发现世界,学生们从基丁老师的介绍里得知了死亡诗社俱乐部,他们也因此开始成立自己的死亡诗社,这可以看作是基丁老师对他们的初步影响,也可看作是一群荷尔蒙膨胀的青少年,在长期学校的压迫与父母的逼迫下情绪的发泄口,在这个死亡诗社里,没有沉重的作业没有人逼迫,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其实也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外在变现,紧接着尼尔不顾父母反对排演戏剧——他视生命般的伟大职业,奥佛斯特里特对克里斯告白并写信要求学校招收女生的情节都是对权威的挑战,在他们父母的现实主义里这些是虚妄的,是没有用的,而进入名牌大学当医生当律师才是硬道理,他们无视孩子们的理想,这样的代价就是尼尔的自杀——父亲的不理解与这种长期妥协带来的精神压力,尼尔以死捍卫了自己的梦想的行为是鲁莽的,可对于青春期的少年又是合理的。尼尔的死是梦想的夭折,是长期压迫带来的副作用,令人心酸,无奈,这也是影片引人思考的地方。当然影片的结尾很容易猜到,但当学生们都站在可坐上说“船长,我的船长”的时候令人感动,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更像是挑战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