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微信好友给我发来一个消息:“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我备注一下姓名。”她是一个做旅游产品的,加了我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只专注于发广告,从来没有聊过天,从来没有看过我发的任何一个状态,从来没有点过赞,也从来没有过评论。
我很想反问她:“有这个必要吗?”
然而,出于礼貌,我还是回复了我的姓名。
不出所料,她接着问:“西安的?”
她可能想知道我属不属于她潜在的客户群体吧,我耐着性子回答,“不是。”然后,又耐着性子回答了她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行业、部门……
在得到了她需要的一切信息后,她说:“好,我备注一下。”
呵呵,然后呢?
我的脑门就被贴上了一张醒目的标签:姓名:***,年龄:*岁,职业:**备注:**
然后被摆在她“货架”里落满灰尘的一角,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被拿出来晾晒。
初识一个人,很多人会问这样一系列问题:这个人叫什么?哪儿的人?多大年龄?结婚了吗?什么学校毕业?现在什么工作?什么职位?
一听到“哦,张三啊”,脑子刮起一阵头脑风暴,开始迅速翻阅人生阅历资料,然后默想:“名字很普通嘛,看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啊”。
再听到“恩,河南人啊”,再次头脑风暴,“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此人不得不防!”
继续往下听“噢,35岁了啊”,又一阵头脑风暴来袭,“不小了啊,应该已婚有了家庭,相处需要谨慎点。”
听到离过婚,你差点蹦了起来,“人品一定不咋地,要不就是性格有缺陷”,你下了结论。
紧接着听到此人是某三线城市非211工程大学毕业,脑中又刮起一阵狂风,“学历不怎么样嘛,能力一般般吧。”
再往下听“啊,在百强企业工作啊”,脑筋迅速转弯,“牛逼,看来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继续再听,不过一小小职员。脑筋刚拐过去的弯还没走直就又拐了回来,“都35岁了还是个小职员,这个人没救了。”
短短几分钟,你就对这个人得出结论:平庸、性格有缺陷,骗子。
呵呵呵。
我们就是这样给每个不相熟的人贴上了标签,给每个标签都划分了颜色和等级,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摆在我们脑中叫做社交圈的货架上,当需要的时候,就拿出其中一样商品,然后用相应等级的社交方式去和他们相处,从他们身上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简单,粗暴。
这便是这个浮躁年代人们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抛开姓名、年龄、学历、职业这些标签,我们可曾试着全方位地了解过一个人,可曾试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可曾知道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可曾知道他在哪些方面拥有超越常人的技能,而哪些方面又是他的软肋?可曾看到他隐藏在平庸表象下的那颗善良、奋进的心和他体内即将喷薄而出的洪荒之力?
NO!我们就只是轻易地给他贴上了一张标签,然后把他随意地扔向布满灰尘的角落。
可笑的是,这是个公平的世界,你这样对待别人,别人也这样对待你。你也被无数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扔在他们那些布满灰尘的角落里。
如果可以,我愿意试着全方位地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喜好,他的思想,他的情怀,他的梦想。我愿意接纳他的缺点,更乐意宣扬他的优点。我愿意倾听他人生的不如意,更乐意为他的成绩鼓掌欢欣。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敬重。一个再平庸的人,也有他闪闪发光的一面。相反,一个再伟大的人,也有他令人厌恶的地方。
永远不要轻易给任何一个人下结论,也永远不要轻易地评价任何一个不熟悉的人。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你不懂他每走一步的艰辛。
学会理解并尊重每一种生命形态,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
对不起,我不会为你贴上标签,也请你不要随意给我贴上标签,我不是商品。
如果你连尝试去了解我这件事都懒得做,那就请将我当做一个路人,从此两散,各自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