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发生了一些好事,或者取得了一些成就后,就会忍不住在朋友圈发条消息,然后,在收获了一众好评和点赞,我的虚荣心得到了强烈满足之后,这件原本令我开心的事就让我伤心了。
比如,上次我在朋友圈嘚瑟了下我妹学车学的快,然后她考试就没过;再比如之前的,我晒以前公司怎么怎么好,最后我辞职创业了;还有我难得发了一张还勉强能入眼的自拍照后,我就胖了……现在回想起来,伤心的案例,真的是不胜枚举啊。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这些事发生了那么多次,为什么你还不吸取教训呢?额,心大,忘性大,算是理由吧。
人嘛,总归是有些虚荣心的。做了啥好事,还是忍不住想要在朋友圈分享下的。为了保护我这个小小爱好,今天呢就带着这个疑问去一探究竟。
第一站,我熟门熟路地来到了度娘家门口。
“DuangDuangDuang,度娘度娘,你在家吗?”
度娘打开门,一看,“哎呦,怎么又是你这臭丫头,你怎么三天两头来烦我。说吧,这次又有什么问题?”
“嘿嘿,美丽可爱又迷人的度娘,这次,我就一个小问题,就是我发现我每次在朋友圈炫耀完后,我炫耀的那件好事就会变成坏事,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你是觉得你是因为公开炫耀了,所以事情才会往不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不炫耀,自己藏在心里偷偷开心,事情就还是会保持好的发展,对吧?”
“对的,度娘,你真懂我。”
“呵呵。你唯物主义看多了吧。你以为这个世界是绕着你转的吗?还是说你以为上天要故意惩罚你或者是磨练你,所以才会如此安排事情的发展。”
“额——”
“你还真这么想过啊?你这种,在心理学上来说,就是全能自恋型人格……”
“全能自恋,我知道,你就别说这个了。你说,我现在这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啊?”
“我先给你解释下什么叫‘乐极生悲’。
如果世上真有好事和坏事,那么,好事和坏事发生的概率应该是相等的,都是0.5,而且不受前件事的影响。换句话说,不管此前发生过好事还是坏事,接下来发生好事和坏事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连续发生好事(如‘好好好好好好’)和好事坏事交替(如‘好坏好坏好坏’)的概率也是一样的。但是,人们的切身体会却是:好事坏事交替的机会比连续发生好事要大,好事之后发生坏事的机会比继续发生好事要大,这就是所谓的‘乐极生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原来,我们小的时候不懂事,自制能力差,如果玩得太开心了,就会闯祸,接着就会遭到打骂。大人也会告诫我们,不要玩得太疯了,得悠着点。于是我们的脑子里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好事之后必有坏事。
有时候,我们不小心摔了一跤,摔疼了,哇哇地哭,大人立即会过来安慰我们,用好吃的东西来哄我们。于是我们就会有另一种体会:坏事之后必有好事。长大以后,遇到伤心的事,我们就会用‘坏事之后必有好事’来安慰自己。哲人们也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否极泰来’。
这样一来,我们的脑中就会形成一种认知图式:好事和坏事是互相交替的。这种图式的好处是,当我们遇到不幸的事时会自我安慰。它的坏处是,当我们遇到好事时会担心坏事接踵而来,当我们享受了快乐之后会提心吊胆地等待着受罚,或者来个自我惩罚,用自罪自责来‘抵消’快乐。有的人由于害怕受罚,干脆不让自己享乐,制止自己获得成功,心理学家称之为‘回避成功’或‘成功恐惧症’。
其实,世上是没有好事和坏事的。好和坏是人对事物的评价。人们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评价事物。凡是符合需要的就被评价为好事,凡是不符合需要的就被评价为坏事。而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刚刚被评 价为好的事物过一会儿就可能就会被评价为中性的或坏的。所以,好事坏事的交替是主观评价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客观事实。
另外,心灵具有适应的功能。刚进黑屋,伸手不见五指,过了一会儿就能隐隐约约看见一些东西,这叫‘暗适应’;刚进花房,闻见香气扑鼻,过了一会儿就什么也闻不到了,这叫‘嗅觉适应’或‘疲劳’。如果好事连续发生,人们就会不觉得它是一件好事,因为已经习惯了,甚至感到厌烦。好事只有不断升级,我们才能感觉得到它的好。如果不升级,或者略微有所下降,我们就会觉得它不好。然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升级、无限升级。所以,我们总能预测到不幸的来临,坚信‘好事之后必有坏事’。
话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相反,有的人就相信‘祸不单行’、‘好事成双’。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明白了吗?”
“明白了,谢谢度娘。”
第二站,询问亲友。
大概是因为我的亲友团都是比较冷静的,他们都无法感受到我的感受,要么觉得我闲得无聊想太多,要么觉得我是“毒奶”。呵呵~
第三站,自我反思。
乐极生悲也好,遭遇各种挫折也罢,心态摆正,积极面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