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朋友圈满屏都是打卡,早起打卡、读书打卡、读英语打卡、运动打卡……时间已排满,可是梦想却渐行渐远,好像日子越来越“虚肿”了。一边打卡,一边恐慌,我们深知,有一种忙叫“穷忙“,有一种努力叫“看起来很努力“。“失焦族““强迫族““反复族““低效族““拖延族“轮番演绎。
以前“偷懒”是个很尴尬的词,现在“忙碌”成为一个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词。朋友多日不见,见面第一句问“最近忙啥”,另一方赶紧回答“没啥,没啥,不忙……”事实上,每天的日程已排满,大人奔忙于工作、学习、应酬。孩子奔忙于各种作业辅导班、培训班、兴趣班……
我们可利用不可利用的时间都已被塞满,可是收获寥寥。年末回首,一声感叹“哎,又是一事无成的一年”。不是有句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为何咱种下了“忙碌”,没收获果实呢?
秋叶大叔一段很扎心的话解开了困惑,“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把时间尽可能多的分配到有产出的事情上,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符合自己的预期”。
人与人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思维模型的差别。大叔直戳痛点,“把时间分配到有产出的事情上。而我们“穷忙“一族呢,无目标感或者目标不切合实际。越焦虑越忙碌,即使头晕目眩打卡不息。
有句话说的好,我们要向已经取得成果的人去学习。不是要照猫画虎,而是要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型。大叔提出了两大思维模型:统筹思维与成本思维。时间管理高手们,并非将时间排的满满的。大家称一个人为时间管理高手,是发现这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产出的成果远远超出自己。他们对时间有很强的感知力,对目标有宏观思维力还有微观思维力。以终为始,优化日程管理,用活碎片时间,凡事从成本考虑,优化产出。
我们需要的不是时间管理技巧,而是改变思维模型,管理自己。以终为始,把时间尽可能多地分配到有产出的事情。
第一步,遵循smart原则建立一个好目标:
具体(specific):比如今年要打造独有的个人Ip,将“绘本讲师、心理咨询师、法务工作者、阅读推广人、成长教练”揉为一体。
可衡量(measurable):踏实上好九大主题共探深读绘本阅读课与创写课。落地历史、地理、艺术绘本课。
可达到(attainable):帮助30个孩子
相关性(relevant):目前正在做共探深读绘本创写课,并且一对一做好每个孩子的成长教练
截止期限(Time bound):2020年底搞定
第二步:把时间分配给大目标
直接用于完成大目标的时间/每周168小时=每周大目标用时比(不少于5%,每周不少于8小时。初步计划每天花在大目标时间为4小时)
第三步:画好当下人生九宫格
接纳人生不平衡,放弃可以放弃的。放弃社交、娱乐、美容、休息时间。
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生九宫格,画好当下的人生九宫格
健康(重要不紧急)
共探深读阅读课(重要不紧急)
共探深读创写课(重要不紧急)
研发新课并落地(重要不紧急)
学习(输入➕输出)(重要不紧急)
儿子成长(重要紧急)
照顾老人(重要不紧急)
美容(不重要不紧急)
娱乐(不重要不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