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翻带有农历的日历,你还能准确数出这二十四个节气吗?
早在上个世纪,前辈们就已经预感到,二十四节气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于是在《新华字典》中做了一首二十四节气速记诗。这首诗我爹倒是背的挺溜的,时常会在季节更替的时候背一背,看看已到哪个节气。这首诗对于有过农事经历的人来说更为记忆深刻,因为在没有发达的农业科技技术之前,用于农事指导的便是这二十四节气。能够清楚地记得每个节气该干什么,便是这一年丰收的保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990年代《新华字典》24节气速记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汉历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农历,是自古至今汉族一直沿用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就是汉历之外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 建立依据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所以不一定与全国所有地方的气候和物候对应的上。
☀划分依据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分割为二十四端,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测算仪器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通过“表”在 “圭”上投影的长短来确定节气。
☀节与气
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也就是每个月之内会有一节一气。每两个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以阴历计算就是二十九天半。所以大概每隔三十四个月,必会遇到有两个月只有节而没有气和只有其而没有节。有节没有气的月份,就是农历的闰月;有气没有节的月份,就不是闰月了。下次可以在闰月的时候翻翻日历,看看是不是有节无气。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每个节气。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到了立春之后,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农谚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在古代,立春日有打春牛的习俗。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现在在某些地方还能看到这种习俗表演。
❉雨水
雨水就是指降雨开始,这时春风吹遍,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这时人们会说,雨水送肥忙。
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
在川西,雨水节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就是撞拜寄。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走到一起聚聚。
❉惊蛰
惊蛰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在惊蛰这天,古人会祭白虎,以抵挡一年的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春分
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广东人说:“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四川人说:“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湖北人说:“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南人说:“春分种菜,大暑摘瓜。”安徽人说:“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春分这一天,民间有戒草防火、鸟呜入田的习俗。老百姓会把戒火草种到屋上,有一种鸟很象乌鸦,在雄鸡啼叫以前,就架架格格地叫起来了,农民听到这种鸟声就下田,认为是耕耘的节季到了。
❉清明
清明节,气候开始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芽。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谷雨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谚语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
谷雨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将此日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以其洗浴,可避凶免祸。洗浴之后,或跳舞,或射猎,或钓鱼,尽情欢庆万物更新。追溯它的起源,主要是因为当时落后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使渔民迷信自然力,他们认为万物有神灵主管,福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产生了海神(龙王、海神娘娘)的传说,并由此扩展到打鱼用具诸如渔船、网具等,在渔民眼中这些日常生产资料各有神灵,为了祈求这些神灵庇佑他们的海上生涯一帆风顺、鱼虾满仓,遂于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谷雨,向众神献祭,进而形成了谷雨节。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自此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至,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的节气。
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立夏有两大风俗:尝新和称人。尝新即品尝时鲜,内容很多,这首诗里的麦蚕特指夏收麦穗,因磨黏如蚕,故名麦蚕,据说食用后可防疰夏。金花菜也算时鲜,搀入米粉,叫草头摊粞,亦是立夏的食品。《清嘉录》载“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穗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可知堂新是先请神祀祖先享用,而且”新“之品种因各地物产而异。迄今最流行的则有立夏吃蛋、吃螺蛳、吃五虎丹(红枣、黑枣、胡桃、桂圆、荔枝)等。秤人活动主要流行于南方,据说起源于三国时代。或谓蜀汉先主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或谓魏国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又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跟到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秤了体重,以后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没亏待安乐公,使他年年增加体重。后民间仿效,由此形成风俗。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谚语云:“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江南沃野过插秧,江北麦麸便灌浆。西子湖边人好客,茶商后脚款丝商。
在小满时节,民间流传下这么一个习俗,那就是祭三车,即水车、油车和丝车。人们的耕种和生活可离不开这三车,所以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红火,人们在小满这一天就会祭三车。传说管水车的“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
❉芒种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到了芒种时节,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芒种时节送花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习俗。人们认为,芒种已过,百花开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是日,人们要设案供物,焚香祭祀,来为花神饯行。
春暮夏初,马上就要热起来啦~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