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乘风破浪和一代宗师,前者在影院看的,后者在网页上看。与我而言,更喜欢后者。
我不是在心疼电影票钱,只是作为一部电影,后者更有价值。
乘风破浪讲述的是徐太浪在一次车祸后穿越到父亲年轻时代,和当时的父亲徐正太成为哥们,并亲眼见证了父母的爱情的故事。通过这样的一段岁月,徐太浪重新了解了父亲,并消除了对父亲的偏见。电影的笑点很多,基本影院里的人每隔几分钟就笑场,这对于一个贺岁档电影来说的确有它的优势。我去看的时候,电影已经上映了半个月之久,然而影院里的座位半数都坐满了,可以看出影片的号召力。至于原因,一方面电影主角由当红明星担当,另一方面频繁的笑点也很合观众的口味。当然,电影所打的温情主题也是一大卖点。但说起我的观影体验,看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很搞笑,比如说,主角人物叫徐太浪,比如说火灾后抢出的遗像背面藏着娶媳妇的钱,满满的都是韩寒式的?子,但是看完后却觉得没什么留下的,于我而言,纯粹的一部爆米花电影。
电影之所以为电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所承担的责任。电影需要情节,需要画面,需要人物。需要讲述一个故事, 需要铺设合理的场景,需要恰到好处的演绎。而这些都是为了反映某种真实或者传达一种精神。从某些层面来说,电影是严肃地,是应该能够给人留下东西的。然而,乘风破浪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什么,我不知道。
看《一代宗师》 的时候,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一开始的镜头刻画就完全拉高了电影档次。灰黑色的画质,不紧不慢的语速,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而做的特定的场景的铺陈,让观影者跟着主角的命运或悲或喜,或期待或唏嘘。印象深刻的是宫二的部分。宫二的人生前半部分是轻快的,后半部分,不能说沉重,但背负使命的女子,总归像灰黑色的画面,有悲情的成分。她的情愫,她的刚毅,她对正义的坚持,对诺言的守护,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王家卫执导的电影,有着一种大家风范,能够掌控全局,不论是众人的画面,还是宫二在雪地里独舞,不论是场景的选择,还是色彩的搭配,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拿捏得很准。很喜欢章子怡的演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忠实于人物内心,引导着情节的发展。宫二说:我宫家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宫二说:叶先生,我喜欢过你,但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宫二说:从此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讲清楚自己,然而她讲清了,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如何去表达,然而她的眼神,她的气势,把她所携带的情感在人们的脑海里彻底的展露出来。电影和写作有着共同之处,不能讲的太笼统,也不能讲的太详细。太笼统让人摸不着头脑,太详细让人心生厌倦。总要给观影者留点空间,容他们自己品评余韵才好。《一代宗师》这部电影着实做到了,电影中展现的是冰山一角,然而观众却可以随着画面的推进想象出全貌。向来看电影不喜欢各种破败凌乱的场景无限堆叠,有些时候,电影中出现这种画面的确是为了展现一个时代的面貌,但更多时候,它体现了一部电影的浅薄和导演对于画面的失控。我所理解的这样的场景,就像一个人穿衣服,他可以破旧,但不能印满污渍,因为那样从一开始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王家卫执导的电影就从来不出现这样尴尬的场景,或许也是因为习惯于用深色来渲染的缘故,这样,很多画面看起来就成为了一种年代的沉淀。
其实也不能完全的说《乘风破浪》这部电影不好,能够有那么高的票房,肯定有他的可取之处。但每个观众的诉求不一样,甚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电影的欣赏角度也不同。具都到我这样二十出头的年纪,渴望着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知。所以我更希望电影能够传达一种有用的理念和信仰,毕竟年轻的时候还难以对这个社会有什么深刻地认识,需要通过别人的故事和人生来定位自己的航向。而不论是还未成年的孩子还是正在工作压力下挣扎的大人,更多的是追求一种释放的愉悦,哪怕是一瞬的。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好的剧本,需要好的演员,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导演,因为导演才是最终完整讲述故事的人。
而韩寒,从上次的《后会无期》到这次的《乘风破浪》,我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好的作家,好的段子手,好的营销者,但他把这些能力用到了电影创作上,却不足以成为一个好的导演。
我想我不会再看韩寒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