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薇泩铃单月征文」第八期【母亲】单月征文
人虽然是去了,
一个在地上,
一个在地下,阴阳相隔。
但是互相的那种牵挂,是永生永世的。
——斯琴高娃
演员斯琴高娃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现场,朗诵了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句句催泪。
近日再读贾平凹的散文集《写给母亲》收录的36篇作品,从中窥见作家对亲情的倾诉与袒露、对人生轨迹的梳理与回顾、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温与创作心路、对名作家文学创作的解读及写作之外对绘画,书法的收藏爱好。文字记录饶有趣味。
辑一、亲情的倾诉与袒露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贾平凹在母亲离世三周年时,写下思念母亲的文字。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乡下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贾平凹和母亲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在母亲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他才送母亲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
母亲回到老家后,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
贾平凹在文中回忆和母亲相处的细节:
夜深人静打喷嚏的时候,“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母亲的召唤。回想母亲说过的话,“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父亲被“改造”七年,没有工资。
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小脚女人,身子骨又不硬朗,靠着日常洗、缝、纺、浆,干一些针线活计,拉扯一个弟弟,两个妹妹长大。吃穿用度,兄妹的书钱,一应大小开支全靠母亲没黑没明地替人纺线赚钱支撑。哪怕借钱也要让兄妹好好读书。
收到父亲来信的那个晚上,母亲哭了。父亲说夫妻三十年了,没料到晚年遭遇了那么大的风波,坑害了你们,还是离了婚好。
母亲说:“咱信得过你爸爸,他就是坐个十年八年牢,咱等着他!咱们能活下去,黄连再苦,咱们能咽下!”
母亲的纺车坏了。贾平凹偷偷将父亲藏在楼角的几大包书提了下来,准备拿到废纸收购站去卖了,给母亲买一辆新纺车。被母亲看到,一个巴掌打在脸上。
“你爸一辈子,还有什么家当?就这一堆书,他看得命样重,我跟了他三十年,跑这儿调那儿,我带过什么?就这一包袱一包袱背了书走!如今又为这书,你爸被人绳捆索绑,我把它藏这儿藏那儿,好不容易留下来,你却要卖?你爸回来了还用不用?你是要杀你爸嘛!”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泪湿衣襟。
后来,贾平凹父亲的问题彻底落实了,恢复了职务,补发了二千元工资。母亲将一千元交了党费,另一千元买了一担粮食,给救济过咱家的街坊四邻每家十元,剩下的五百元,借给生产队买了一台粉碎机。
“母亲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贾平凹的父亲,一生于乡间教书,因胃癌复发离世。“父亲的病是两年前做的手术,我一直对他瞒着病情,每次从云南买药寄给他,总是撕去药包上癌的字样。”
贾平凹的小妹高考不中,只好窝在乡下。“为了小妹的前途,父亲四处寻人说情,他干了几十年教师工作,不愿觍着脸给人说那类话,但事情逼着他得跑动,每次都十分为难。”
“足足两年有余,小妹的工作有了着落,父亲喜欢得来人就请喝酒,他感激所有帮过忙的人,不论年龄大小皆视为贾家的恩人。但就在这时候,他患了癌病。”
贾平凹的父亲在贾家族里,是文化人,德高望重。村里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他脾气急躁,往往自己也要生许多闷气。
父亲活着的时候,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守坐在灵堂里,看着多少人来放声大哭,听着他们哭诉:“你走了,有什么事我给谁说呀?! ”
“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如今我站在你的坟前,我叫你一声“婶娘!”,不知你可听见?我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我却怎么也受不了你死的打击!
贾平凹的婶娘一生没儿没女。贾平凹小时候过了满月,就留在老家一直让婶娘带着,照看着,是吃婶娘的奶长大的。
贾平凹无数次在心里想着,成人了,挣钱了,一定好好报答婶娘的恩情,给她买好吃的,买好穿的。但是,长大了,工作了,工资微薄,忙着筹备结婚,只给婶娘买过两双棉鞋。想等婚后,缓几年,先不生养孩子,先不置办家具,一定报答婶娘,却没想,婶娘才五十一岁,不是该死的年纪就走了。
贾平凹感叹,“都怪我太相信人的寿命了,人真是不如一棵草,真是不能掌握自己,造成我一生不可挽回的遗恨。”
读到这里,我想起一句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趁早,不能等,否则留给自己的是无尽的悔憾。
辑二、人生轨迹的梳理与回顾
贾平凹五岁那年,母亲牵着他去报名,学校里不收,他就抱住报名室的桌子腿哭,老师都围着他笑,最后就收下了,不是正式学生,是一年级“见习生”。
一年级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一个造句都要写得很长。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老师说:“你现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学着给你父亲写信呢?”
贾平凹说,我不会格式,老师说:“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写什么,不要考虑格式!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
贾平凹从那时起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他影响很大。
贾平凹读完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后,便又开始了更孤独、更困顿、更枯燥的生活。也就在那个时候读了一些“闲”书。
贾平凹十九岁走出秦岭,到了西安城南的西北大学求学。开启了他人生中最翻天覆地的一次突变,从此由一个农民摇身一变成城里人。
那个时候,贾平凹无意于将来要当作家,只是什么书都看,看了就做笔记。最开始的创作是写诗,写作极勤。但他的诗只能在班壁报上发表。
贾平凹的书架上写有四个字:穷极物理。“因为我无所知,所以我无所不欲知。一到夜里,躺在床上就习惯于琢磨,琢磨世上的事,琢磨别人,也琢磨我自己。”
贾平凹三十一岁那年,引用了一位伟人说的话:作为一个作家,将来去了天国,上帝是会请吃糖果的。天国里有什么好景,自不可知,但糖果是诱人的。十三年前的那阵,这诱惑便袭上我的心灵。于是从那时起,对于我来说,人生的台阶就是文学的台阶,文学的台阶也就是人生的台阶了。
贾平凹自从一篇两千字的散文,在《西安日报》上发表后,便一面读中外名著,一面读社会的大书。他开始否定自己那些声嘶力竭的诗作,否定了他一向自鸣得意的编故事的才能,他要写自己熟悉的家乡的人和事,他要在创作中寻找出自己的路,想出的口号是:打出潼关去!
“稿子向全国四面八方投寄,四面八方的退稿又涌回六平方米的斗室。”
“创作是没有格式的,但有其艺术的规律,总算摸出点门道了。原来创作之大门,未走进去的时候,门厚如城墙;一旦走进去,却薄如一张竹纸。”
此后的几年间,贾平凹稿子的采用率逐渐在提高,他着了魔似的写,什么都想写,顺心所欲。一九八一年,开始了学写中篇,进攻散文,诗的兴趣也涨上来了。又爱起了书法、绘画、戏曲。
辑三、经典文学作品的重温
《秦腔》是贾平凹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在文中写道: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被沉沦,是有其解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秦腔,就源于西府。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
辑四、文学作品的创作心路
“《废都》一九九三年出版,二〇〇四年再版,头尾一隔十二个春秋。人是有命运的,书也有着命运。十二年对于一本书或许微不足道,对于一个人却是个大数目,我明显地在老了。
“关于这本书,别人对它所说的话已经太多了!出版的那一年,我能见到的评论册有十几本,加起来厚度超过了它四五倍,以后的十年里,评论的文章依然不绝,字数也近百万。而我从未对它说过一句话,我挑着的是担鸡蛋,集市上的人群都挤着来买,鸡蛋就被挤破了,一地的蛋清蛋黄。”
“鸡蛋就被挤破了,一地的蛋清蛋黄。”这比喻令人回味无穷。还记得那年,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有一天,她递给我一本书《废都》,告诉我这本书很火,看了会让人终身难忘。
确实挺让人难忘的。且看贾平凹创作《废都》的心路历程。
《废都》再版的消息传来,贾平凹没有笑,也没有哭,把一碗饭吃完。
十二年前,贾平凹独自借居在西北大学教工五号楼三单元五层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小桌和一个椅子,《废都》书稿就放在屋角的地板上。当时他在洗衣服,突然停水,恰好有人通知他出门开会,他忘记关水龙头就出门了。
三个小时后回来,发现楼道里流成了河,四楼的老太太大喊:你家漏水啦,把我家都淹啦!
贾平凹扑上楼去开门,床边的拖鞋已漂浮在门口。先去关水龙头,再抢救放在地板上的东西,心想完了完了,书稿完了,跑到屋角,书稿却好好的,水离书稿仅一指远竟没有淹到!
想想很神奇,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会让这一本饱受争议的书《废都》问世。
“漫长的写作从来都是一种修行和觉悟的过程。”
辑五、名作家文学创作的解读
贾平凹认为,天才作家只能接受其启示而是不可复制的,比如沈从文,写作无规律可循,常常是不从事写作的人读了他们的作品感觉他也可以写作,而从事写作的人却觉得不会了写作。
为什么每个人喜欢的作家不一样,你对这个作家作品有感应,对另一个作家作品不感冒。贾平凹有个很形象的比喻:肉是好东西,我也承认,但我是素食主义者,这肉对我是不贵重的。有的作家对你有感应,有的没有呢,道理就在这里。
贾平凹在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前,先研究他的生平。他在文中写出“因为什么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地杰人灵”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气质,文字也灵秀梦幻。沈从文的祖父是大将军,出身地方豪门大户,经历多,见识多,生活丰实,在写作初期培养了“安忍静虑”的定力。沈从文前半生的经历是成就一个作家的要素。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里,写了很多他少年时期的生活,豪门大户的生活,让他少了很多拘束,生命是活泼的、天真的,所以长大以后做人没有顾忌。所以说,童年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
贾平凹对沈从文的评价:不是个使强用狠的人,不是个刻薄刁钻的人,他善良、温和、感受灵敏、内心丰富、不善交际、隐忍静虑,这就保证了他作品的阴柔性、温暖性、神性和唯美性。
辑六、写作之外的绘画书法收藏爱好
贾平凹自述,每当参加了一次活动,或者是应酬了一场人事,回到家里,脾气就非常地暴躁,嫌饭菜不好,指责孩子顽皮。不愿意和老婆吵架,就钻进书房关起门,窝在椅子上半天不起来。
排解坏心情时,提了毛笔作画,画得出奇地快,连自己都惊讶了。正往墙上悬挂画作时,朋友推门而入,送来一个汉代陶罐换取书法,许是天意吧,这个汉罐一直收藏着。
“夜深人静,一个人伏案写作,很熬煎了,就常常看着这罐,不知怎么,它就给我种力的感悟,当有人送给我一个景泰蓝也放在那儿,这种感悟就十分强烈。”
贾平凹的散文集《写给母亲》,通过六辑不同的文字作品,让我看到一个著名作家,他细腻的情感,创作上的烦恼,写作之外的生活情趣,挚爱之情跃然字里行间。读完,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