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叫《异类》的畅销书,大致看完之后,发现这本书有些名过其实,所幸就当为大家排雷了,顺便也聊一点体会。
有人喜欢成功学,有人反感成功学,双方都有各自的理由,《异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更像是对成功的另一种解读。
成为“异类”的条件
异类指的是在一个领域最杰出的人。一个人要成为异类,主要是靠优势积累而来的。优势的积累则来自于三个条件。
天时:你的运气
在某领域拔尖的人才,其出生的月份和年份一般集中在某几个月份。合适的出生年月能帮助人不断积累优势。先进入好的学校,再进入好的小组,接受更好的训练,一点点的积累起相对他人的优势。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比其他人大很多。
天时还体现在能不能赶上风口,马云的幸运体现在赶上电商时代的风口,比尔盖茨的幸运体现在赶上互联网的风口,房地产的风口也造就了一批人。光有能力还不行,没有风口在,很难成为最顶尖的一撮人。
地利:文化背景
大到生活的国家,中到生活的地域,小到家庭环境,也对人能否成为异类有着重要影响。生在中国就比生在非洲要好,生在教育背景好的家庭就比生在山村要好。
这些环境决定你从小接触到的事物,包括教育机会、训练方法、人生选择等。
人和:1万小时训练
通过调查发现,要想成为某领域的专家,都要经过平均1万小时的训练,这是必要条件。但是,同样的一万小时,不同人又有着不同差异。以体育为例,在小地方的体校训练和在国家队的训练,其结果就相差很大。
中国人都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本书的作者看来,刻苦是每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但能否成为异类,靠的是从出生开始的优势积累,也就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1万小时定律的启发
虽然我们很多人不赞同书中的观点,但是,这个1万小时定律却是个有意思的说法。
1万小时定律怎么来的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作曲家、运动员、小说家,还是钢琴家、象棋选手,从他们的成长经历来看,1万小时是一个最常出现的数据。
从我们日常来看也是如此,就某个专业领域来看,假定每个小时效率都高,每周工作5天,一天8小时,5年完成1万小时,在这个领域也算得上专家。
第一的多种释义
这时,又有一个问题,训练1万小时就必定能成为行业内的第一吗?。我想,第一可以有多种解释。就像我们经常看广告,最好的手机之一、最好的产品之一、最伟大的一批人。进入行业的第一梯队,也能算得上第一。
花1万小时挤进万人队伍
每一个行业,说到最顶尖的,人们知道的也就几个人而已。但是,仅仅靠几个人是撑不起一个行业的。
一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应该是一个大于1万人的团队,也就是说,进入这1万人的队伍,就可以让你衣食无忧。既然这样,花费1万小时进入这1万人队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并没有谁保证1万小时练习必然会出现什么结果,肯定还要看如何练习,练习什么,关于这些内容,我们下一篇再来介绍。
❈❈❈❈❈❈❈❈❈❈❈❈❈❈❈❈❈❈❈❈❈❈
上周的“有得”里针对拖延症、习惯养成和时间管理介绍了三本书。今天,劈头盖脸的扔出来个1万小时,这当然不是作者乱来的。
上周的选题中,主要侧重于行动前的准备工作,这周的课题侧重于行动的方法。至于这个行动是什么,咱们以后再说。
您也可以微信搜索“鹤壁有得聊”关注我们,鹤壁有得聊,让您有得、有聊。